考古盗墓|拉斯海马的陶瓷遗存与中国考古( 三 )


南I区地势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缓坡状 , 共布设3×3平方米探方6个 , 揭露地层堆积平均深度约0.20—0.30米 , 可划分为4层 , 未见遗迹 。地层堆积中出土了较为丰富的陶瓷器残件 , 仍以当地产朱尔法夹砂红陶和灰陶器为大宗 , 其次为西亚地区产的孔雀绿釉陶、釉下绘熔块胎陶、酱釉陶器等 , 远东地区中国产瓷器有青瓷、青花瓷、白瓷盘碗类残件 , 以明晚期至清代景德镇窑产品为主 , 另有少量泰国产青瓷 。此外 , 还发现有玻璃器残片 , 锈蚀严重的铜币残片 , 以及铁炮口 。
南III区地势呈现东向西降低的缓坡状 , 共布设5×5平方米探方2个 。其中探方T0101西部开掘的探沟内共揭露地层堆积11层 , 发现有灰坑、土坑灶及石砌墙基三类遗迹 , 其中灶坑内发现有炭灰等用火遗迹 。出土遗物仍以朱尔法夹砂红陶和灰陶器为主 , 器型有罐、壶等类 。次为西亚产孔雀绿釉陶、釉下绘熔块胎陶及酱釉陶 。中国及东南亚地区产瓷器有龙泉窑青瓷 , 景德镇窑青花瓷、白瓷、青白瓷及红绿彩瓷 , 广东福建地区产酱釉粗瓷等 , 泰国产青瓷、青花瓷等 。其中 , 中国产瓷器年代以明代中后期至清中期为主 。
根据该探沟目前地层堆积中出土中国产瓷器的年代分析 , 该区最早阶段属明晚期 , 从该地区的历史背景看属16世纪末至17世纪的葡占时期 。
北区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朱尔法城镇边缘地带 , 因此从未开展过考古工作 。我们在地面踏查中 , 采集到明代初期景德镇官窑青花瓷标本 , 并发现一处石砌墙基及一处完整陶罐窖藏 , 故选取遗迹所在沙丘布设5×5平方米探方6个 。发掘共揭露地层堆积6层 , 发掘至距地表深约0.45米处 , 发现了较为丰富的遗迹 , 包括灶、烤炉、灰坑、柱洞及墙壁遗迹等2处 。这些遗迹展现了进入现代化以前当地传统的生活方式 。
截至目前整理 , 此区共出土了近9000件遗物 , 其中90%以上为朱尔法陶 , 出土了一件完整的朱尔法夹砂红陶罐 , 小口 , 圆腹 , 敛足 , 凸底;西亚釉陶仍为孔雀绿釉陶和熔块胎陶;中国及东南亚地区产的瓷器有龙泉窑青瓷 , 景德镇窑青花瓷、白瓷4件、青白瓷及广东地区产酱釉粗瓷等;另有泰国产青瓷 。中国产的瓷器年代以明中晚期至清代为主 。此外 , 还出土有较多玻璃手镯 , 其中一座灰坑中出土了一件侈口、细颈、圆形扁腹玻璃瓶 。
经探查 , 阿尔马塔夫北区地层堆积深厚 , 遗迹丰富 , 初步推断是一处人类频繁活动、延续时间较长的聚落 , 参照中国瓷器的年代分析该区亦与南区一样 , 至少存在一个16—17世纪葡占时期的人类活动层 。
在发掘的同时 , 以中国大遗址调查的理念 , 充分考虑遗址内部的分区和遗物所在区域遗迹性质的特点 , 我们对遗址保护区内进行了区域系统调查 , 发现了大量有价值的线索 。其中 , 首次发现了明洪武—永乐年间的官样龙泉青瓷 , 通过便携式X射线荧光能谱仪的成分检测 , 发现其与故宫博物院馆藏青瓷及龙泉枫洞岩遗址出土瓷器相同 , 或可证实在明洪武—永乐时期中国与该地区有着官方的联系 。
3、融入世界的中国考古学
从目前两次发掘的情况可见 , 拉斯海马地区除本地拥有繁荣的制陶业之外 , 外来陶瓷品种也十分丰富:除了丰富的中国陶瓷 , 还有西亚伊拉克、伊朗等地生产的釉陶器 , 东南亚地区生产的青瓷等外销产品 。四方货物汇聚于此 , 有力地说明了朱尔法古港在古代海洋贸易上的重要地位 。其中明早期御窑瓷器的发现引人注目 。众所周知 , 明代御窑的生产、运输、使用各个层面的管理都十分严密 。在景德镇御窑厂考古发现了多个成品集体打碎、掩埋坑 , 在故宫博物院内也发现了多处损毁瓷器掩埋坑 。两者说明 , 明代御窑体系从生产始端到使用过程和废损后处理的末端都完全处于官方的严密监督下 , 严禁流入民间市场 。那么 , 朱尔法遗址出现明初官窑瓷器的渠道只有一条 , 即明代政府的赏赉 。郑和下西洋便是明早期御窑瓷器来到朱尔法地区的途径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