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盗墓|拉斯海马的陶瓷遗存与中国考古

考古盗墓|拉斯海马的陶瓷遗存与中国考古】【深度解读】
作者:翟毅(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拉斯海马 , 或称哈伊马角 , 对中国的广大读者是一个遥远且陌生的名字 。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却发现了大量中国瓷片 , 甚至不乏明代御窑产品 。是怎样的机缘使这天涯海角之地与一个中原王朝发生了联系?
1、拉斯海马与中英阿联合考古
拉斯海马 , 地处阿拉伯半岛东北端 , 是从波斯湾进入阿曼湾海峡南岸的一处坐东面西的海湾 , 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七个酋长国之一 。其东部的阿尔-哈扎尔山脉与阿曼接壤 , 深厚的褶皱状沉积岩成为干燥沙漠地带的天然储水带 , 为农业耕种创造了条件 。山脉西侧则因千百年来季河的冲积形成山前沙地 。如今 , 20公里的直线距离内便可领略从崇山峻岭到海滨潟湖、盐沼的多重地貌变化 。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多样的生活方式 , 当地居民以山地部落、沙漠部落和海滨部落三大部族组成 , 至今依然可从姓氏追溯其渊源 。
考古盗墓|拉斯海马的陶瓷遗存与中国考古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朱尔法遗址南区考古发掘全景图 翟毅摄
在沙漠遍布的阿拉伯半岛上 , 拉斯海马自古便是不可多得的人类聚居地之一 。这里发现的人类遗迹最早可以追溯至旧石器中期 , 之后的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出现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以及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密切交流的人类文化 , 至萨珊王朝时期此地出现带有军事性质的防御据点 。8世纪 , 刚刚步入伊斯兰时期 , 拉斯海马便以“朱尔法”之名出现在伊拉克总督哈扎吉·伊本·优素福的东征路线上 。随后10世纪 , 在阿拉伯地理学家马卡迪斯的旅行见闻中 , 尽管只有寥寥数语 , 它却也是椰枣成林可供给旅人食水的绿洲驿站 。14世纪之后 , 朱尔法港随着忽鲁谟斯王国的兴起迅速崛起 。时至今日在其保护区内地表仍可见明清时期的中国瓷片 。大航海时代之初 , 欧洲冒险家循着古代航线的记载驶入阿曼湾 。拉斯海马遂先后被葡萄牙、英国殖民者占领 。以西亚为中心的古代海洋贸易网络逐渐瓦解 。
欧美学者是西亚、非洲地区考古工作的先行者 。自二战以来 , 他们长期持续的考古发掘、调查工作对于构建当地的基本文化历史框架起到了奠定作用 。以拉斯海马地区为例 , 现代考古工作最先于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女考古学家德卡尔迪的一系列青铜时期墓葬调查开始 。70至90年代初 , 伊拉克、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和日本的考古队伍纷纷开始了各自的考古调查与发掘 。他们的工作不但涉及古代文明的聚落起源与发展 , 同时发现了大量唐代至清代的中国陶瓷器 , 将古代中国与近东地区的文明联系在一起 。
考古盗墓|拉斯海马的陶瓷遗存与中国考古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考古工作者正在发掘朱尔法陶罐 翟毅摄
贯穿整个中古时代 , 无论陆路驿站还是海路港口 , 中国陶瓷的身影几乎遍布世界贸易网的各个角落 。然而最先开始将世界东、西两方遗址出土的中国陶瓷关联讨论的 , 却是凭借其二战后迅速发展的经济实力率先走出亚洲的日本学者 。20世纪60年代 , 三上次男、小山富士夫对福斯塔特遗址出土的中国陶瓷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随后 , 三上次男基于其多年在亚非等国的工作与见闻撰写了《陶瓷之路》一书 , 为研究东、西方之间源远流长的文化与经济联系奠定了学术基础 。同一时期 , 我国陶瓷学者也逐渐形成“外销瓷”的概念 。最具代表性的如从20世纪30年代便着眼外销瓷研究的韩怀准先生 , 他于1960年著成《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一书 , 涵盖了20世纪上半叶东南亚地区发现的中国陶瓷资料;随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陶瓷学者掀起了研究古代陶瓷贸易的热潮 , 代表成果如马文宽、孟凡人两位先生的《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一书 , 叶文程先生的《中国古代外销瓷研究论文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