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做饭的?以唐朝“炊具”为例,探析古人的厨房史
俗话说 , 民以食为天 。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也创造出傲人的饮食文化 , 特别是唐代的饮食文化 , 国外唐人街上的唐菜和仿糖菜点比比皆是 。近几年播放的《舌尖上的中国》蜚声国内外 , 大获成功 , 再次展现中国精彩绝伦的美食世界 。而广博的美食文化背后则隐藏着美轮美奂的“炊具文化”,不起眼的炊具阐释着时代的生存发展空间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唐代各异的炊具
1.唐代炊具名称
古代的炊具主要有灶、鼎、镬、鬲、锅、甑、鏊、甗、釜、鬶、斝等类别 , 其中灶头则是最核心的用具 。而上述的炊具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 , 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 这些器具的制造材料逐渐发展 , 从最早的陶土到后来的青铜 , 唐代则以铁来制 , 说明了当时铁业和炊具的繁盛 。
2. 唐代炊具的特征和功能
灶是运用最多、流传最广的炊具 , 现在有许多农村仍在使用 。灶最早时是在地里挖一大坑 , 并燃火烧制食物 , 故有“土灶”一说 , 后来则发展为用砖垒砌而成 , 随着规模的变小 , 灶开始演化为可移动的单体灶 , 也就是“炉”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鼎是以青铜器为材料采用特殊制作工艺而成的器具 , 有三足圆形和四足方形两类 。鼎上有两耳供人挪动之用 , 鼎下有三足用来支撑鼎身 , “釜底抽薪”一词则标志着下部空间是放柴木以燃火之用 , 曹植《七步诗》中的“相煎何太急”则体现了古代鼎有传国重器的功能 , 尤其在祭祀典礼中成为权力的象征 。镬则是鼎的变体 , 是削去了三足的鼎 , 用来煮肉和调和五味 。
鬲作为唐代炊具的一种 , 具有煮粥之用 。它的形态特征并不确定 , 有两足或三足 , 形状类似鼎;无足则类似釜和镬 。鬲与鼎正是根据三足是否中空和与其腹部是否相通来划定功能之异 , 它的独特形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加快米熟 。锅本意并不是炊具 , 而是古代车毂外面的铁箍 , 随着佛教东传 , 锅也渐渐作为镬的俗称 , 具有煮肉之用 。
甑在唐代则作为蒸器 , 它的形状为圆筒状 , 底部有许多小孔 , 方便蒸汽穿过蒸熟食物 , 与现代电饭锅的蒸盘相类 。唐代文学中多次提及这一器具 , 讴歌了当时美味的饮食和它的功用 , 如韦庄《赠渔翁》中的“芦刀夜鲙红鳞腻,木甑朝蒸紫芋香”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二.唐代纷呈多样的饮食
1.唐代饮食行业发达的体现
唐朝社会比较安定 , 手工业、农业空前繁荣 。数据显示 , 天宝八年(749年)的库存量达到960622220石 , “海内富实用 , 斗米价钱之十三” 。唐代具有发达的陆路和水路交通 , 沿街星罗棋布的酒馆、茶楼、餐馆是当时繁荣的特征 , 当时还广泛掀起了长安留学热 , 不少遣唐使赴唐学习交流 , 想必就当时丰富的食物就足以勾起他们来唐的兴趣 。
2. 唐代饮食品种的丰富多样
在食物相当充足的情况下 , 唐人也不断寻求菜色的创新 。当时主粮以麦、粟、稻为主 , 著名的饭食有“青精饭” , 该饭的做法是先将一种特殊的树叶捣碎 , 放在甑内蒸熟浸汁 , 由于其颜色是青的 , 故又名乌饭 , 而现代乌又引申为与黑相近 , 所以文化是在迁移中不断发展 。而岭南的“团油饭”则是由猪鸡鸭虾等食材混合而制成的 , 主要用于女子行礼之用 , 这样的盖浇饭实在让人羡慕不已 。还有一种添加麦芽糖和杏酪的粥 , 芳香甜美 , 多在清明节食用 。
- 严厉|古人若造假,被抓住了怎么办?比现在的一些惩罚严厉多了
- 历史|贾府过去历史的天空
- 不相上下|友情和“女王大人”,萧炎如何选择没想到竟然选了美杜莎
- 大侠|《白眉大侠》中假徐良紫面金刚王顺的师父金掌佛禅实力如何?
- 兴起|汉末颍川荀氏是如何兴起的?
- 告诉|宪”学现用!一组图,告诉你宪法如何守护美好生活
- 杂志|《花花公子》盲文版 盲人读者如何享受他们喜爱的杂志
- 小说|小说阅读APP开发,新手如何快速实现,小说阅读APP开发运营
- 古人|人心难测,该如何辨别你身边的君子和小人?记住古人说的这三句话
- 唐王的故事|少林的十三棍僧,真的救过唐王李世民吗,事实究竟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