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在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例如一些禁忌,虽然现在还无法用科学来解释,也受到不少人的质疑。但在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这些传统禁忌,大多是古人的生活经验慢慢发展成的民间文化。在人们崇尚科学的时代,仍有一部分沿用至今,说明其也有一定道理。"人们处于对某种神秘力量的畏惧、基于某些经验、观念和情感而形成的行为指向和行为方式上的自我限制"。这是对禁忌一词的现代解释,这些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而今天主要讲的就是"三不借",古人说,"东西三不借,借了家准败"。那是哪三样东西呢?01第一:香火"洁身沐体黎明起,虔意诚心冒雨行。跪拜焚香佛保佑,点灯添盏亮长明。"可见古人对香火重视。
文章插图
人们烧香礼佛,表达对佛祖的敬畏与感激,同时也洗净内心,脱离世俗的困扰。佛教宣扬香与圆满的智慧相同,是德性和品格的象征,只有修成正果的贤圣之辈才能散发芳香之气。不仅如此,佛家常常教导子弟,香能沟通凡圣,是最佳的贡品。因此,上好的香格外芬芳,能使人达到空灵的境地,在潜移默化中洗去邪恶与污浊,帮助人向真与善的方向发展。
文章插图
如此之行,自然福慧具足,心想事成。同时还流传着另一种说法,古时后辈每遇家族重大事宜都要燃香祭祖。但受封建伦理的约束,女子身份地位卑微,不能进宗祠,只有男丁才可以进,就这样慢慢流传下来,香火就有了宗族延续和子嗣继承的蕴意。
文章插图
民间大多有续家谱一说,从家谱中能清楚地看到香火的繁盛和衰败。延续香火是传统社会中重男轻女思想下的理想产物,因此,古人非常忌讳香火出借,认为这对家族的兴盛十分不利。02第二:药罐中药是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而其中的讲究也非常多。中药煎服的药罐应准备砂锅或陶罐,与铁锅和铜锅相比,导热更稳定,利于煎煮的同时可以防止药物蒸发过快。
文章插图
为了更好地发挥药性,需要将中药在水中浸泡再进行煎煮。煎煮时也要十分注意水量、火候、时长,这些都是影响药效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所以,不要小看一碗汤药,除了精心的熬制以外更包含了家人对病者痊愈的殷切盼望。但不可忽视的是中药的配伍讲究君、臣、佐、使、相生相克。不同的药物相混合有时可以达到更佳的效果,但有时也会产生毒性。
文章插图
例如中药中的"十八反"和"十九畏"。但古时的医疗卫生条件不及现在,在清洗药罐时,往往不能完全把残渣洗净,同时药罐本身因为长时间的使用,也会吸收一些药物成分。倘如把药罐借给他人,用同一个药罐进行熬煮,可能对另一家的患者产生不利,而且归还后,又无法自用,于人于己都是不是一件好事。另一方面,古人喜爱将自己想法赋予在某些特定的事物。只有家中有重病者,需要长久服药,才会准备药罐。
文章插图
因此药罐就成了疾病的代名词。虽然借出药罐意味着把疾病借出,是件好事,但对于借入者来说,就象征着把疾病带到家里来,自然受会到家人的反对。因此,虽然在物质极其匮乏的条件下,邻里街坊互相借东西来用,但对于一些特殊的东西,大家都还十分避讳。03第三:房子安居乐业,自古历来就是中国人民心中最理想的生活状态。而安居不仅是乐业的基本,更是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生活的最基本条件。【
- 民国时期|在民国时期,十块大洋能够买到多少东西?说出来吓你一跳!
- 不该|秦可卿的葬礼上,贾珍手里拿了一件不该拿的东西,尤氏太丢脸了
- 君王皇帝|有人说开国皇帝决定了该朝代灭亡的方式,有没有一定的道理?
- 古人|人心难测,该如何辨别你身边的君子和小人?记住古人说的这三句话
- 坚定的信念|为什么比干听了卖无心菜的人说“人无心即死”后就死了?
- 屋子里|黛玉初次到王夫人的屋子里看到很多东西都是半旧的,是怎么回事?
- 宝玉|薛宝钗为什么不喜欢花儿、粉儿为什么总用半旧的东西
- 满分|中国人为什么只买东西,不买南北?朱熹提问后,仅一人给满分回答
- 火热|世人说三毛情感淡漠,实质却有一颗火热的内心,只是一般人进不去
- 真相|关胜揭开晁盖死亡真相林冲检查了一样东西,发现凶手不是史文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