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1年前放弃城市生活到高原支教,胡忠谢晓君夫妇如今怎么样了( 三 )


为了不让孩子们担心 , 她从不在孩子们面前表露痛苦 , 只会在赶来照顾的丈夫面前流泪哭泣 。
可日子还是要继续 , 疼痛并不是她停下脚步的理由 。
她再次坚强地爬了起来 , 认真教书 , 潜心育人 , 做着草原上最高贵的坚守者 。
感动中国 , 却愧对家人
一晃到了2011年 。 11年间 , 胡忠和谢晓君共培养了80多名大学生 , 并且自2008年起 , 班里孩子悉数考入大学 。
夫妻俩的事迹被广为传颂 , 入选当年“感动中国”人物 。 正是在这时 , 人们才知道了关于夫妻俩的更多细节:
胡忠来北京领奖时 , 穿的棉外套是临时借来的 , 他买不起新衣服 。
胡忠月薪只有300元 , 谢晓君工资稍高 , 但全部被他们用来扶持孤儿 , 二人并无积蓄 。
胡忠远在成都年迈的母亲和外婆 , 依旧住在没有电梯的老式楼房中 , 请不起护工 。
......
他们感动了全中国 , 却愧对家人 。
母亲和外婆本该颐养天年 , 享受儿孙绕膝的欢乐 , 如今只能相依为命 , 自己将日常所需柴米油盐扛上楼;想念儿孙时 , 母亲就辗转来草原看望他们 。
每次见面的第一件事 , 一定是胡忠下跪道歉:“对不起……妈妈 , 我没有办法两边都照顾好 , 一百多个孤儿要靠我……如果有下辈子 , 我一定好好孝敬你们 。 ”
女儿本该享受城市优渥的生活 , 在父母怀里撒娇 , 却愣是活成了藏区孤儿的模样:刚来草原时 , 她年龄太小 , 无法进入谢晓君任职的木雅祖庆学校 , 只好一人住在寄宿学校 , 双手生满冻疮 , 盖着漏风的被子……
有人质疑胡忠夫妻的选择 , 觉得他们愧对女儿 。 他们却说:“希望孩子从小看到爸爸妈妈是什么样的人、在做什么 , 明白做这件事 , 会让自己的国家和社会变得更好 。 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 如果这也错过 , 我觉得对不起孩子 。 ”
女儿也没有辜负期望 , 她如父母一般心有大爱 。 在学校时 , 她总称妈妈为谢老师:“如果我叫妈妈 , 那些孤儿就会伤心 。 ”
她主动融入藏区 , 还有了个好听的藏名——曲桑拉 , 代表着她见证了藏族这些年变迁的时光 , 也代表着藏族人民在她身上看到了希望 。
所有的苦痛和辛酸 , 终将会以另一种方式存在 。
“感动中国”颁奖词这样说: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 , 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 , 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 。 这不是绝情 , 而是极致的神情 。
这一生 , 他们虽愧对家人 , 却也深刻诠释着什么叫做“深情” 。
高原并蒂莲 , 孤儿们心中永远的港湾
如今 , 夫妻二人依旧在藏区工作 , 胡忠虽成为了西康福利学校校长 , 但还是志愿者身份 , 工资只有300元 。
当被问到何以坚持时 , 胡忠说:“我觉得是靠一种信念 , 对孩子的付出让我很满足 , 这份工作让我感觉非常有意义 , 这种意义超越了内心所有对物质的渴望 。
在成都市 , 孩子们不会因为我的离开不读书;但在这儿 , 这些孩子的命运 , 可能因为我的到来发生改变 。 我就是个老师 , 在哪里不能教书育人?”
所以 , 夫妻二人用最美好的年华 , 改写藏区孤儿的命运 。
这里的孩子也倍受感动 , 纷纷与他们约定 , 毕业后要回来 , 同他们一起为家乡的建设增砖添瓦 。
到那时 , 藏区人才辈出 , 人人甘于奉献 。 也许胡忠、谢晓君就可以放心退休 , 荣归故里了……
21年的苦难斗争 , 21年的理想坚守 , 在浮躁的社会中 , 他们用自己花白的头发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师者——春蚕到死丝方尽 , 蜡炬成灰泪始干 。
他们是老师亦是父母 , 是孩子们心中最永恒、最柔软又最坚强的港湾 , 更是支撑藏区孤儿们行走天地间时 , 背后最强大的一股力量 。
他们站成了一棵树 , 一半在顶风飘扬 , 一半在散播希望 。
. END .
【文| 雷小草 】
【编辑| 丹尼尔李】
【排版 | 毛毛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