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在大学里埋头苦学的一帮人( 二 )









■谢邀。我一直被认为是“埋头苦学”的人,但是,老实讲我自己不觉得自己算得上“苦学”。我在大学的时候电影、动画乃至游戏都玩了不少。我发相关的“想法”的时候,有些人甚至会惊异地认为我不应该有时间搞这些。是我聪明绝顶效率惊人吗?虽然很想吹牛,但是不对。我献祭了一个东西。
我真正牺牲的东西叫“社交”。大学本科期间别说女朋友,朋友我都几乎没交一个。社交活动是一个费时费力的事情,有时候和人谈个话就是一个中午一个下午。而且你回头一看会发现大部分的谈话都没有实质内容,社交其实主要的时间都是在八卦而已。而且其实促进感情的最好方法绝不是见面就谈学习工作,最好的内容就感情交流。所以,大学本科的时候,我还秉持着一种“朋友会降低人类强度”这种中二的论调。虽然之后被狠狠惩罚了一番。因为生而为人,社交其实是一个快乐之源。
作为代价,我大学虽然很努力,也很成功。但是每次的成功都只能带来非常短暂的“快乐”,然后转瞬就是焦虑。但是,我一个背着贷款来读书的人能不焦虑吗?更何况我还有一个数学家的梦。所以,我不管对自己多狠,我都不会嫌多的。我那时总是告诉自己,“没事的,下一个目标实现了,你就开心无忧了”。但是,目标总是一个又一个,快乐只是瞬间,而且我的快乐只是“焦虑释放后的快乐”,然后旧焦虑被新焦虑取代。最奇怪的是,我就算是想通过玩个游戏,看个新番去放松,但是我换来的其实是短暂的逃避,越放松人却空虚。最好的证据就是我的胃坏了,然后我会间歇性地感到抑郁。然后我在用奖学金还清助学贷款后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
幸福包含了“快乐”和“意义”两个部分。
快乐是指向现在的,是你自己能否享受当下的生活,即使这个生活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你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本身能感到快乐,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人生这东西不可能一番丰顺,倒不如说不如意的事情千千万,如果只有万物归为事事顺心你才能觉得开心。那么这辈子你就只能不断的痛苦和焦虑,这种完美主义注定要逼疯你。
意义是指向未来的。幸福不等于快感,否则最好的获得幸福的方法就是吸食毒品。保证让你欲仙欲死。我们感情上需要这种快乐是有意义的,我们必须认同这种快乐的意义,我们这种快乐需要建立在某种现实基础上。而让人觉得有意义的不一定是现实中的某种具体的成功,而是你发自内心认同的意义。正如萧伯纳所说
Thisisthetruejoyinlife,thebeingusedforapurposerecognizedbyyourselfasamightyone;thebeingthoroughlywornoutbeforeyouarethrownonthescrapheap;thebeingaforceofNatureinsteadofafeverishselfishlittleclodofailmentsandgrievancescomplainingthattheworldwillnotdevoteitselftomakingyouhappy.这是生命中真正的喜悦;生命为自己认为崇高的目标所利用;生命在自己被丢到废物堆上之前,就已经完全用尽,生命是大自然的一股力量,而不是愁病交缠,狂热地自私的小肉体,只会抱怨这世界没有尽力使你快乐或者如同蒙田所言:
Thegreatandgloriousmasterpieceofmanistolivewithpurpose.人生最伟大的杰作是有意义的生活。虽然看书、玩游戏看电影确实让我快乐,但是做一个我认同的研究时的那样幸福感却是独一无二的。
回答题主的问题。大学里埋头苦学的人其实有两种,一种是被现实的焦虑逼迫,为明天的目标不得不去努力的人。另一种是在过着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他们在创造属于自己,而且只属于自己的伟大杰作。作为外人没什么好评价的,那是冷暖自知的事情。至于你个人想“放松”的想法,我完全能理解。正如我说的,幸福本来就包含了当下和未来。如果你一直无法活在当下,在当下中找到一点快乐,你迟早会垮掉。
我个人觉得要享受当下有几点很重要,你得有感情的出口,你得认同你所从事的事业,能享受其中的意义,有未来的目标。有人发现生活无趣的时候总是倾向于“寻找意义”,而不是想着“创造意义”。
Lifeisn\u0026#39;taboutfindingyourself.Lifeisaboutcreatingyourself.--萧伯纳人生不是在寻找自己,而是在创造自己。如果你只是向外去“找”,那么不管什么东西都只能让你失望。你得野心更大一点,你得去创造自己,那个你认同的自己。

■有人说:那些埋头苦读的人都是考研党,其实没必要复习那么早。
我想说:你可以认为你是出类拔萃,天选之人,考研对你来说就是易如反掌,虽然事实往往未必这样,你可以心安理得地躺宿舍床上刷段子,坐电脑前面打游戏,但是不要嘲笑这些你认为笨的,懂得未雨绸缪,提前做准备的人,好吗?所有为了未来早早努力,早早准备的人,都是有规划的人生长跑选手。

有人说:那些埋头苦学的人都是不善于社交,找不到女朋友的。
我想说:他在没找到女朋友之前,至少他找到了图书馆,找到了书本,找到了知识,他以后找工作的时候,他不会大脑空空,而那些既找不到女朋友,又不想学习的人,除了整天躺床上迷茫,焦躁,忧郁,头发油的打结,脸脏的冒痘,最大的努力就是对着一个又一个网上有着一个漂亮女生头像的人私信“你好,请问你缺男朋友吗?”岂不知回你“嘤嘤嘤,你终于来找人家啦”的大多都是抱着把你智商当韭菜割的抠脚大汉。

有人说:那些埋头苦学的人都是家里穷的,靠学习挣奖学金。
我想说:家里穷又怎么样,人穷志不穷,莫欺少年穷。人家靠自己的努力光明正大地拿奖学金,总比你天天微信里对着父母卖萌“妈,再不给我生活费,我就瘦个20斤给你看看”强多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种靠卖萌向父母要钱的方式变得大家极力鼓吹?但是请你明白,你再卖萌再发表情包再装小可爱也改变不了你是在榨取父母血汗钱的事实。

有人说:那些埋头苦学的人一点都get不到时下流行的话题,生活的好无趣。
我想说:你以为你会几个微博上刷来的陈独秀,意大利面,买橘子的段子,会几个直播学来的老铁666,会几个上的政治正确,人血馒头,有过xxx的体验,加入几个豆瓣的“我们天生爱文艺”的小组,在某个小鲜肉公布恋情的时候,痛哭流涕“xx你是我的本命,我这辈子为你而生”,你就以为你是无所不知的社交小能手了?人家认真看书的人至少看的是书里的精华,而你不过就是把网络上别人嚼过的段子拿来再嚼一嚼,你有什么好得意洋洋的?

最后想说,我佩服在高三里为了考上一个好大学,为了爬上一座山顶,抛下一切杂念,努力向上爬的人。我更佩服已经经历过了高三,已经爬上了一座山的山顶,却仍然保持初心,心无杂念地朝另一座山继续爬的人。
这种人,他迟早还会爬上另一座更高的山顶,然后俯视着你。

■我前男友,上学时候认识的,学校普通二本,是我学长,家境非常普通,小地方出来,都被我身边说配不上我,上学时候就和法律系的最牛的学生交朋友,学习努力,毕业时候是为数不多的那届考研成功的学生,还是东南大学。现在叠墅都买了,在南京,也是一个高层管理,自己再理财,每年欧洲游一次,他那个法律系的同学在南京一个银行混成一个老总了~他们关系一直都很好,可以说从学校就把人脉培养起来了,从一个穷小子到什么都有也就几年的时间我现在是相信学习真的会改变一个人
■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之为路的,无非是踌躇。

大学生所特有的,迷茫肯定能算一号,无论把自己归到那一档「起跑线」,总少不了前路未知的迷茫。产生有想好好放松一下自己、玩一会的想法,算是懈怠,脑子里那个懒惰的小人儿开始跟勤奋的小人打架了。人的感受是基于选择的,选择「埋头苦学」是因为心里有「需要埋头苦学」才能接近的目标,既然选择这样的目标了,就要忍受其过程的「不舒服」,需要克制、忍耐。

要记得自己当初为何选择「埋头苦学」这样的方式去度过大学生活。

我最喜欢的电视剧是《士兵突击》,成才在A大队受挫被退到五班,他在五班把自己变成枪王的时候,他很怕别人称他为枪王。高连长讲过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你努力选择了,你就要敢于面对你得到的回报,包括赞扬。有些人通过努力获得了一些回报,却常常不敢直面,担心自己不配得到。就像「埋头苦学」,大概没什么比学习更公平的事儿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时间精力去「埋头苦学」的人,就要勇敢追求当初设下的目标。

一切都是基于「目标」选择的,如果追求更远大的目标,就必然要严苛的限制自己的享乐、放松;如果选择的「目标」易达成一些,就自然能有相对丰富的时间娱乐、放松。

年龄越大,越佩服那些大学里选择「埋头苦读」的人,因为他们是基于「目标」选择「限制自己」,这种选择并不是百分百能实现目标的,可它是实现目标最有效且最有价值的选择。

有个国漫,叫《狐妖小红娘》,南国篇那个毒王,他有句话说的太漂亮了——“年轻人,不怕死,怕吃苦”。最热血的年纪,为某事、某人,抛头颅洒热血,这很容易。但缓慢而持续的「吃苦」则又是另外一种感受了,「埋头苦学」就是选择「吃苦」,它似乎比「死」更难一层。那些江湖豪杰,脑袋没了不过碗大个疤,他们无惧生死;可如果「目标」需要长期吃苦,无惧生死的人或许会怂。那些不怕「吃苦」的年轻人,让人敬佩。

【怎样看待在大学里埋头苦学的一帮人】大学里永远不差「远大的志向」,可真正为了自己远大志向愿意「吃苦」的人,其实不多。
■谢邀。

埋头苦学的学生与他人不同处,主要在于其持续积极性。
略懂人类心理的便知:
能维持做一件事持续积极性的,在于做与不做之间的情绪差异。
比如我现在很爽,但做了某件事会让我更爽,那我当然要做啦!或者我现在很不爽,但做了某件事会让我不那么不爽,那我当然要做啦!
——这种情绪之间的差异,会刺激人持续做。

故,埋头苦学者,多半是以下两类人:
其一就是已经很爽,要求更爽。这类人通常本身从来是学霸,热爱学习;进了心仪的大学,多数已经懂得了学习改变命运的道理——自己就是现成铁证嘛。所以就学了又学,爽了更爽,海纳百川地学。各色名校里盛产这种怪物:别人可能还在悠游放松,他们却马不停蹄精力旺盛,而且乐此不疲。

其二则更常见一些:是非常不爽,于是想摆脱不爽。甚至是,用苦学来驱赶焦虑。
这类学生,可能是高考没考好,到了自己不心仪的学校,想着奋起。
又或是本身起点不够,已经意识到与他人的差距,所以拼命逆流而上。
人的命运千奇百怪,但大体无非是这么两类了。

还有一点比较混合的心理,是:尽力把握住一点自己挺喜欢,而且可以控制的东西。
说点自己的吧。
我上大学前不太勤奋,偏科厉害得很,过得比较随心所欲;上大学读电子商务,本身学业也勉勉强强,拿了个学士学位就算了;倒是在大学里有了点自由,写东西比较上心,出了四本书,后来大学毕业,就一直写东西了。
2008年春天,第一次有朋友说我写东西很勤奋,我有些诧异:因为在我认知里,自己是很疏懒的——自己没兴趣的东西绝对不沾,有兴趣的东西就乐此不疲,如此而已。但在外界看来,我写东西就是很勤奋。
当你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他人会觉得你是埋头做活熬得住苦,而你自己并不会以为苦,还以此为乐,不知岁月之过呢。
互联网时代不止提供学习材料,也提供娱乐材料,所以各人的选择会显得更个性化:肯学的人可以更自由地学,爱玩的人可以持续玩儿。人的情感无法共通,所以彼此看彼此可能会觉得奇怪,这种事就只好拿庄子的子非鱼之辩来说话了。

我今年初,因为要缓解季节性情绪失调,开始学西班牙语,外加大量跑步。对不跑步的人而言似乎是很积极自苦,但身为我自己,深知跑步与日照产生的多巴胺啦内啡肽啦对我有多重要;至于学点儿西班牙语可以读点自己喜欢的南美作者原著,也是很开心的事。这个若非亲身经历者不能理解,还是那句:
人的情感无法共通,所以彼此看彼此可能会觉得奇怪。
以及,学习(与锻炼)都是一种仪式,意味着在精神认知与身体运作上,你还能控制自己。

归根到底,人为何会有外部压力?因为外界的一切变幻无方,我们能做的极其有限,这是大多数人不安的来由:因无法控制周遭的一切而焦虑。
而学习(与锻炼)是一种对自我控制的确认仪式,而且能获得相应的积极反馈来改善情绪。所以会成为许多埋头苦学者的选择,说白了就是:
“世上我们能控制的事那么少,好容易有几样能让我们安心的事,可不得抓住么?”
——为什么我们说学习和锻炼永远不会辜负自己?因为世事茫茫,只有这种事(磨砺自己的头脑或身体),是我们可以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