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排名一直这么高,到底有没有水分
我觉得大家可以看得更久远一些,清华也好,北大也好长久以来一直属于国内最好的大学。即使在50年代院系调整之前,清华和北大也位列国内最好的学校之中,而在当时,并没有今天这样的政策倾斜。所以清华北大有今天的地位有一个原因是基础好。但是基础好也不能忽略政策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在某一段时期内几乎是决定性的。同样在50年代的院系调整之前,有着很好基础的学校并不止清北,无论是北京的燕京(今天北大校园便属昔日燕京),天津的南开,江苏的南大,浙江的浙大,上海的圣约翰,之江,震旦等等一干大学,与清北当在伯仲之间。院系大调整,一批学校就此消失,另一批学校则因专业的调换,形成了不同的学科特色。包括清北在内的各所大学,他们的优势专业也基本在当时成型,并在其后数十年间不断得到加强。客观上,优秀生源向这些高校集中和这些大学成为名校互为因果,相辅相成。这是政策影响之一。但还不能解释清北在最近一二十年一枝独秀的局面。一枝独秀,确实源于政策。对于此二校的经费投入非其他学校可比,在九十年代之前,差距并没有那么大。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每年经费投入巨大,持续十多年的领先投入,结果自然是优势越加明显。这种巨大的投入,使得学校声誉日隆,吸引力也不断上升,才在最近几年内不断出现几乎“垄断”各省状元的局面。几乎所有最优秀的学生都集中到这两所学校,整个学校的风气当然无人能比。但生源的优势正是政策影响的结果。如果不是这种巨大的政策倾斜的存在,清北两校和其他名校之间的差距就会小很多很多。说一句不算题外话的题外话,上海有一项政策叫做高考零志愿,填报清华北大是不费志愿的,填了考不上不影响其他第一志愿。可能有人觉得不公平,清华北大照顾上海,其实正相反,零志愿是上海照顾清华北大。零志愿推出的背景是因为连续多年几乎招不到上海生源,或者好生源不愿意报考只能招到次一等的生源。为了两所外地高校的招生,上海作为直辖市甚至要改变高考志愿填报政策,可想见这两校的特殊地位。回到问题本身,这个排名究竟有没有水分呢?答案是没有水分。政策倾斜导致学校实力加强,成为最好的学校,那就是最好的。在这个体系下他们就是top2。|楼主你玩dota么?出门比人家多一把辉耀你试试。楼主你玩lol么?出门6级直接吊打对面1级小朋友。为什么这样比喻呢?有一个词叫“滚雪球”,清北两校这么多年(历史均已超过100年)雪球滚下来,在几乎任何方面都是碾压国内其他学校一般的存在,它们就是这么屌,你说有水分简直是一种侮辱。为啥哈佛剑桥牛津耶鲁又打爆清北呢?因为它们滚了几百年雪球啊(笑~)。当然,时间不是唯一度量,还和雪球质量有关,比如有些老牌学校(比如年龄位于爷爷级别大学的海德堡大学,建于1386年)比哈佛等滚的时间还长了快一倍,现今是德国top级别,世界排名50-60。毕竟近现代德国实力不如美帝,投入当然就比不上了,再加上一战二战等等折腾,前面滚的雪球差不多都快归零了,自然也比不上温室里的英美名校了。■楼主可能还是对中国高校的教育体制不太了解。高等教育在中国属于基础建设,是政策决定性行业。大学的研究方向和社会责任也是由政府直接赋予,所以中国高校的办学自由度相对西方国家低很多。这样一来,学校的好坏就完全取决于政府制定的政策:政策上规定了哪些是优先发展的大学,那些大学就会首先得到更多的投资和发展空间。98年5月,某人发表了的一段讲话:“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根据这一句话,带出了一个工程,无论这个工程是怎么得出的,总之,中国第一批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这就清楚北大清华排名为什么第一了。如果哪天北大清华不是第一,而南大当了第一,那只能说明,政策变了,而这些是和大学秉性没有一点关系的。
■这个我想匿了,我记得特别清楚的事情是,国内另外一所985高校有985中唯一一个高校所有的重离子加速器实验室,并且拥有一大批因为这个实验室而出现的优秀教职员工,然后,在教育部的指挥下,整体搬迁北大了,也许那些教职员工可能很开心,但是教育部这种行为,直接毁了这所学校的整个学院。清华北大就是在党和国家无力伦比的“关怀”下,成为了TOP2,其他所有学校,只有羡慕的份。
■说什么政策拨款的我觉得你们太naive了.北大清华最牛逼的是生源垄断,至于教授和学术水平么...当然国家是拨了很多款的,不过我不客气的说一句,北大清华的教授水平和学生水平相比差的不是一个档次.在北大有一句话叫"一流的学生,二流的老师,不入流的管理".我的看法是,北大清华这种学校,最牛逼的地方就是生源(题外插一句:北清本科的平均生源水平比哈佛斯坦福MIT一类的学校高.这是我认为的一个"不争的事实",不认同的别跟我辩了,见识不够的话那我怎么说你都不信的,除非亲眼看过才信.其实简单来讲这个问题也很好判断,对比一下中美的基础教育水平(我指高中(含)之前)和顶级大学的数量,以及录取率,录取难度就知道了,这些硬指标你要觉得没有说服力,那我无话可讲.).再不客气的说一句,北大清华的生源水平也明显超过其他国内高校,注意我说的是"明显",这是长期的垄断导致的结果,短时期内感觉不可更改.政府政策只是引领了这种垄断趋势的萌芽,而这种趋势一旦形成,就会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其带来的非均衡性不是政府后续的拨款能抗衡的了的.总之,北大清华的牛逼之处,在我看来,第一位的永远都是生源垄断.顺便说下美国顶级大学的情况,我觉得美国顶级大学的教授确实很厉害,也非常学术,但是学生水平是不如北大清华本科的人的.(这里,不要跟我拿什么学生后续取得的成就说事,中国文革才过去30多年,科学技术水平历史上一直就是积弱的状态,近30年已经是十分厉害的进步了,那些说什么"既然中国基础教育这么好,为啥出不来大师"的人,我只能说,30年是个很短的时间,不足以改变一切,但是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如果你硬要质疑,我只能说"再过30年你再看看吧".另外,顺便给这类人讲个笑话:无聊查了一下中国百岁老人的情况,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那就是这些老人都是1949年以前出生的,没有一个出生在解放后。我们以前的教科书把那个时代描写的暗无天日,可事实证明在所谓的新时代,一个百岁老人也没有养育出来,我们难道不应该从这件事里明白点什么吗?最后重复一下我的观点:"北大清华最牛逼的地方在于生源垄断".我并未对此进行论证,而且还说了不少题外话,我说的这些东西或许不能够令你信服,但是这都是我的真实看法.为了使得某些理性的权威主义者更相信我的观点,我自爆一下背景:在TOP2读的本科后出国,在如上提到的三所"国外顶尖大学"中的一所里继续深造(深造这个词,听上去有点官腔+腐朽,不过我觉得挺恰当).
■无论是从历史传承,从大师的数量,从学术的影响力,从社会的认知程度,从学生的质量,从对社会的贡献,从与中央或者高层的关系,从资金的充裕程度,从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等等方面,与国内其他高校比,清华北大排第一,完全没有水分。
■什么叫有水分?而是北大清华是教育部奶大的,985院校是奶粉喂大的,211院校喝的是三鹿,其他学校就是象征性的给了的剩饭剩菜。中国西学创立之初有三大学堂,北洋学堂,山西大学堂,京师大学堂,北洋学堂和京师大学堂在教育部的细心呵护之下成为天津大学,北京大学,这两所大学是什么水平不作赘述。与之相对山西大学堂不断分裂,发展成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太原师范学院,山西医科大学。1952到1953年原本的法学系并入中国人民大学,纺织工程系和采矿工程系并入西北工业大学,冶金工程系并入中国科技大学。从此山西大学堂(民国时期称山西大学)不复存在,原本的学术高地被一砖一瓦地拆成断壁残垣,在留下的几所大学里只有太原理工大学勉强跻身211工程,如今太原理工大学已经排名在全国一百名以外,但是仍有化工,机械,材料几个能够排在全国前列。由此可见,并不是山西的这几所大学科研能力太差,而是教育部根本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有水分,不过主要体现在国际排名上。北大这几年的国际排名稳居全球前50,但是大量北大毕业生仍前赴后继涌向排名在北大以下的国外大学读书甚至愿意为此放弃北大的文凭,可见一斑。至于国内排名嘛,如果硬要说有水分那水也是政府注的,比如把清华燕京的文理院系并入北大,各级地方政府重奖考上北清的学生和他们的老师之类的事情。我觉得真正的问题其实是北清的学生水平被异化或者说低估了。某些国有资产垄断部门里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各部属学校的人,北清的人去了纯属羊群里进了骆驼,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不如,从来没听说过哪个北清的进了石油系统混出来的,石油系的领导很多都是些不知名的地方石油院校出来的。除了部门歧视以外还有一定的地域偏见。别说在国外了,北清的招牌在上海也不太吃的开。我上一届还是两届的上海理科状元就留在复旦了。我的上海同学说上海人大部分留在上海工作发展,去北清读书回上海找工作也属于羊群进骆驼的事儿。北京高校里头比北清次之的院校在上海的影响力就更弱了。我ex人大毕业去上海某体制内部门实习,上司评价很好,说没想到人大的学生这么优秀,下次再多招几个你们学校学生实习,呵呵……这些只能说明天朝是个高度departmentalized的国家,既有行业因素也有地域因素。北清毕业生在国内的有待和美英法等国顶尖院校在国内的优待比还差那么点意思。■看了之前的回答,感觉主要有两派:生源派和政策派,间或有一些其他观点。很多事情不亲身经历是不会有发言权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决定还是简单说一下。第一,Top2最核心的竞争力绝对是生源,高考分数线什么的大家都已经说的很多了,但我认为入门门槛只是生源好的第一步。当一个地方能把“半国英才”聚而教之的时候,那么它所能吸引的师资力量、政策倾斜、企业合作自然是极好的。老师、政府、企业也都不是傻子。第二,生源好带来的除了智力等客观水平因素外还有隐形的软条件,如上边有人提到过的Top2的人反而低调,因为大牛见的太多了,可能很多人自以为豪的事在这根本上不得台面。在Top2很多东西完全不是书本上,课堂上甚至师生间可以学到的,更多的是个人的自我觉醒和同学间的相互促进,这是在很多学校完全不可想象的,比如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大的自由思想,兼容并包,都是熔化在学人骨子里的东西,初入校时不甚了了,慢慢的不自觉就形成了那种风骨,部分论点可以参见清华,一言以喻之:“祖传老中医,专治吹牛逼”第三,接着第一点,市场企业和政府都不是傻子,自然会去找名声最好,干活最靠谱的人替他们卖命,这里边涉及到有人提到的自筹经费等概念,这个还是一样。Top2的名声自然是自古有之,但更重要的是一代一代毕业生对母校声名的维护和自身的表现,当然国内很多学校都是这样的。第四,校风或学校的引导或叫自我认同。这点是我个人的体会,我在多年前曾经听过已故的何炳棣先生的一次演讲,他讲到清华的人要做就做第一等的学问,二手的知识是不得做的。当时先生已经90余的高龄,讲座第一排的听众岁数据目测也全部至少80余,白发苍苍的,甚至有许多杨振宁这样的非专业人士(何先生为历史专业,该场讲座讲的是对墨家的历史研究),可能这个例子不是特别好,但是我想说明的是一种对学问的态度和自我认知。第五,国际声望什么的之前也有人提,但不知道为什么似乎是一种否定的态度,但Top2学校在国际上名声很好似乎是不争的事实,当然这也和生源有关系罢了。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站在Top2的角度在说话。自曝我家在某211高校,有幸得入Top2,自身感受差距还是很大的,不仅仅是生源,更重要的是在校生的学习状态(普遍意义上),和精神追求。当然,老师们对学问的态度还是可以的,但我敢说现在大众认知中排名越高的学校,功利主义的倾向往往会稍微低一些,从老师们的精神状态就可以表现出来。另外,对学生成长最重要的,绝对是周围的人,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这些人的精气神和追求是可以实实在在的影响一个人的成长的。以上是一个Top2土著的回答,在这里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人生追求,更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单单是以就业为目标的学习,往往需要极强的追求、视野或甚至直接不需要去考虑这些问题;就像欧洲中世纪的科学都是贵族玩的一样。我是个转专业的学生,在这里让我懂得了我到底想要什么。当然我也见过很多其他学校的人也是这样,但在这里我们可以排除那些天才似的人物,只考虑平均水平吧。
■我是C9之一毕业的,同学在各C9高校都有。逛过不同的校园,以及和这个学校的朋友聊天之后,感叹举国家之力也只能支持这两所一流大学。我的母校如果硬件上能够达到清华的1/5的水平,估计曾经的老校长也不会说出国家口惠而实不至这样的话了。另外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的大学,和所在城市的实力有很大的关联。所以复旦和交大基本上处在第二梯队的位置,也是上海地位的体现之一,在国家的支持之外,地方上也提供更多资源。中科大的学风基本上是我认为最踏实的高校之一,但是偏居合肥,学生唯有努力出国,否则就业真是和北京上海的高校没法比,这种情况下,对于生源吸引力就削弱了。安徽经济实力也决定了,即使政府很重视,物质上的支持也不给力。另外,地方政府对于更易见到产出的理工科更加重视,所以一个211的理工科高校,从政府获得的支持很可能比一个文理科为主的综合性985大学要多得多。清华的地儿都比北大大多了,不是么~~~
- 怎样看待在大学里埋头苦学的一帮人
- TED 哪个演讲最打动你
- 考北京大学到底有多难
- 「某花店老板因差评争执殴打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事件进展怎样30块钱的纠纷是怎样发展成网暴的
- 你对即将上大学的新生有啥建议
- 北京大学有啥梗
- 上大学的那年,父母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举动
- 在北京大学第二学士学位就读是咋样的体验
- 怎样客观看待大学的集体荣誉感
- 想学的东西太多,而自己能力有限,为此非常焦虑,该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