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一战风云录,天空中的搏杀,战斗机的进化史( 二 )


这种偏导板大致能使四分之三的子弹穿越螺旋桨的缝隙射击 , 四分之一打到桨叶的子弹被弹开 , 而且不会对螺旋桨造成破坏 。 这套装置让法国飞机攻击力增强 , 加洛斯在半个月内击落4架德国飞机 。
协约国开始有了空中优势 , 但这种优势只维持了18天 , 加洛斯就在一次执行任务时 , 发动机出故障 , 不得已迫降在了德军控制区成为俘虏 , 而他的重要发明就这样曝光了 。
德国人捕获这架飞机 , 如获至宝 。 两天后为德国效力的荷兰飞机设计师安东尼福克突破了加洛斯的技术瓶颈 , 研制出射击同步协调器 。
这种协调器可以确保机枪开火射击时 , 子弹从高速转动的螺旋桨叶片空隙间穿过 , 而当桨叶与枪管成为一条直线时 , 机枪会自动停止射击 , 桨叶一过又恢复射击 。
空战时代的降临
1915年夏天 , 德国福克E单翼战斗机诞生 , 这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意义上的战斗机 , 它宣告了空战时代的来临 。
福克E的设计效果显著 , 杀伤力前所未有 。 德国飞行员会径直飞向协约国战机发起攻击将其击落 。 德国飞行员驾驶福克E击落了一千多架协约国飞机 , 造成了空战史上著名的福克灾难 。
最初的空中格斗没有规则 , 也没有章法 。 交战双方在空中遭遇后混战在一起 , 飞行员们凭着不怕死的勇气和操作技能进行一对一格斗 。 福特E虽有技术的威慑力 , 但是硬碰硬的打法代价太高 。
德国飞行员开始为空战制定规则 。 第一个是马克思英麦曼 , 他是第一批驾驶福克战斗机的飞行员 , 英麦曼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攻击动作 。 先躲在云层中占据高度优势 , 待对手从一旁经过 , 就立刻朝敌机的尾部俯冲 。 然而一旦完成俯冲攻击 , 失去高度优势就会受到反击 , 所以英麦曼在完成第一次俯冲攻击后 , 将飞机急剧拉起 , 大角度向上爬升 , 重新达到有利高度后使机腹朝上倒转180度 , 发起第二次俯冲攻击 。
这套向上跃升 , 接半滚改平的机动动作被命名为英麦曼翻滚 , 它大大提升了攻击效率 , 很快在德国空军中推广 。
另一位福克飞行员波尔克决定打破一对一的空中格斗模式 , 使用双机配合作战的编队战术 。 博尔克与英麦曼二人组成了空战史上第一个双机编队 , 他们制定了协同作战规则 。
英麦曼作为长机负责助攻 , 波尔克作为僚机掩护长机 。 两人在空中时刻保持飞行在彼此的视线盲区 , 互相掩护 。 混战时左右摇摆飞机表示准备转弯 , 前后摇摆就是马上要俯冲或爬高 。
双机编队的福克E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 , 也打破了势均力敌的战争局面 。 到1915年秋 , 福克E更新到第三代时 , 德国已完全占据空中优势 。
领略到德国空军的强悍之后 , 协约国也开始发展编队战术 , 但是在编队战术方面德国保持着优势 。
航空机群战术的出现
1916年2月 , 德国发动凡尔登战役 , 出人意料的集中大量飞机 。 40架战斗机、80架侦察机和5个轰炸机大队 , 一举遮蔽战场的天空 。 而当时法国只有两支飞行部队与之对抗 , 连起飞都变得困难 。
战斗第一天德国就取得了制空权 , 一种新的编制——航空大队首次出现 , 航空兵的集结使用显示了极大的突袭威力 , 也让交战双方的指挥官都认识到制空权的真正意义 。
法军立刻效仿德军 , 从各部队中抽调150多架飞机 , 组成15支飞行队 , 双方展开了历史上第一场争夺制空权的战斗 。 而这些战斗机的唯一任务就是消灭对方 。
到1916年夏天 , 协约国逐渐夺回了失去的天空 , 战场态势又趋于平衡 。 在这场战役中帮助协约国扳回局势的是两款全新推出的优秀战斗机 。
法国纽波特17战斗机 , 它采用130马力的气缸旋转空冷发动机 , 时速达117公里 , 爬升至3千米高空只需11分钟 。 纽伯特也安装上射击协调器 , 螺旋桨后方设置了一挺7.7毫米机枪 。
英国德哈维兰DH2是一种螺旋桨后置的推进式战斗机 , 它极为轻巧灵活 , 时速可达140公里 , 五分钟内就能爬升到1500米 。 左侧前部安装的一挺7.7毫米刘易斯机枪 , 共485发子弹 。
这两款新型战斗机都比福克E时速更块也更轻巧灵活 , 让协约国的飞行员信心倍增 。 在空中遭遇德国飞机时 , 不必再落荒而逃只需要发起攻击 。
在福克E被纽波特和德哈维兰DH2持续打击之后 , 德军在双机编队的基础上开发出新的团队战术 , 那就是集中优秀飞行员建立专业化战斗机中队 。
德军采纳了波尔克的建议 , 建立了以14架战斗机组成的狩猎中队和以6架飞机组成的大圆圈编队 。 实际作战时狩猎中队以双机、3机或5机编组 , 几个编组分工明确相互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