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有哪些特质( 二 )


这需要多么强大的毅力和自控能力!
而我自己则是标准的反例,高三曾一直是县里的第一名,是当地最有机会考入清北的寒门子弟,但因为高考前各种情绪失控,最终滑铁卢,勉强进入一所985——这种失败又进一步加重了失控,导致我大学里曾有过长达三年的颓废,直到毕业前才重新奋起。

然而,根据我的观察,自控力这种东西真的是一种稀缺资源,许多凭此考入清北的人,也不一定能长久保持这种特质。所以正式入学后,清北的学生们也会呈现两极分化,有学霸、也有学渣,有人振作、也有人颓废,有人成大神、也有人成奇葩,与别的大学没有太大的不同。甚至于有些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考入清北的学生,因为大学里的放纵,毕业时的状态还不如那些普通大学里的佼佼者。

高考,成了他们当中某些人一生里最辉煌的时刻。

而这,才是我在这个答案下真正想说的东西。

——————私货分界线————
单位里清北学生众多,甚至还有三两个是当年的高考状元(省/市级)。
在中国就是这样,他们从考上清北开始,一直到做出更大的成就之前,最显眼的身份标示只有一个,那就是:清华/北大学生,尤以本科考入的为重。这既是他们身上亮闪闪的光环,更是一个沉甸甸的压力。
你是清北的学生,所以我们会高看一眼,简历筛选时会开绿灯,面试时会充满期待,你表现优秀会加很多分,但如果表现平平甚至明显不如其他面试者,那么不仅仅会让面试官大失所望,被拒后还会沦为长久的谈资,这是非常可悲的事情。
要知道,并不是每个清北的学生,毕业时都还能保持那么优秀,特别是那些大学里曾失控的人。

两三年前,我们单位曾经拒过一个清华的省高考状元。
那个人是我亲自面试的,印象深刻。人一看就很聪明,基本的素质在那里,问一些策划协调类问题的时候,逻辑清晰反应很快,但回答专业问题时磕磕巴巴,小动作很多,不停扭来扭去,现场也没有提供大学成绩单,简历上最大的亮点是高考状元,入学后唯一的荣誉是第一年的新生一等奖学金(是叫这个吗,记不太清了)。因为我们是招科研人员,对专业要求很高,所以面试结束后,部门负责人就不太想要了。出于慎重,我们又专门给TA院系里的老师同学打了电话,了解到了更多真实情况,比如进大学后成绩一落千丈,平时比较爱玩游戏等等。
最终的决定是不予录用。部门负责人过后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这样的人招过来,万一工作也这样(差),我都不好意思说是招了个清华的毕业生!


真正工作后,这种情况会更加明显。
那些正式招进来的清北学生,因为又经过了一轮筛选,所以基本上都表现很优秀,学习能力强,专业功底扎实,工作勤恳而有余力,人脉资源深广(各种优秀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导师、导师的导师),这时候,清北的身份会愈加成为他们身上的金子招牌,甚至成为他们做成事的另一个助推因素。
我们一个五十多岁的领导,清华毕业都这么多年了,大领导对外介绍时,还会附上一句“老牌子清华的”。刚入职的员工在知道他的学历后,一聊起他能力如何如何,也常常会加一句“毕竟是清华毕业的!”

但还是会有表现平庸的人。单位里有一个三十多岁的清华毕业生,工作至今仍是普通专员,绩效长期徘徊在中等,每次部门负责人提到TA都非常尴尬。
而我们则会小心翼翼,尽量不在TA面前提及毕业于清华之类的话,因为无论在什么场合,说这样的话,对TA而言都更像是在讽刺。
如果你过去的优秀不能掩盖你现在的平庸,那反而会让人更容易放大你现在的问题,这个时候,清华北大的毕业生身份,会成为你身上最刺眼的东西,更会成为你最欲去之而不得的标签。
不要说TA心态不好,除非你接受了这样的设定:你的人生,已经注定了在18岁就达到了巅峰,剩下的日子都将笼罩在这阴影之下。
否则你也会有同样的焦虑。
特别是你看到身边一些普通院校甚或三本专科的学生表现比你好,进步比你快的时候,很可能还会从焦虑发展到怀疑人生。

总结一下,那些能考进清华北大的学生,都一定曾有过一些非常优秀的特质,这种特质帮助他们在18岁的时候成为人生的第一次赢家。
但再优秀的特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当环境变了的时候,你曾经依赖的某些特质可能会不再那么有效,还可能,在某个时刻,你自己慢慢地就失掉了这些特质。
相对于曾依靠这些特质取得怎样的成功而言,如何长期拥有这种能让你脱颖而出的特质显得更为重要。
所以,不是清北毕业的人,也不要盲目被这个题目下许多答案(包括我关于优秀年轻人的答案)所吓到,当你在某个阶段通过努力,同样拥有了这些优秀的特质时,你的表现不会比他们差。

说来说去,优秀的只是你这个人,不是你身上曾贴过的标签。

与诸位共勉。

最近写的关于大学的回答,作为一个大学生,怎样的生活才是有质量的?-李栩然的回答。
另外,本回答涉及大量真实案例,所以,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我已委托维权骑士代为追责。
———分界线————


■某偏远省理科状元,去的清华。接下来说的挺丢人,但为了自我疗愈,豁出去了!
一、童年发育迟缓幼年时期智力和动作发育缓慢。姐姐三岁就能剥瓜子,我六岁才学会。在这之前,我都是把瓜子扔进嘴里嚼的稀烂,把壳一点点吐出来,才能吃到仁。几粒瓜子,便能吃上半天。
嘴巴笨,不会讲道理,被小我六岁的表妹当众说哭。
幼升小被留级一年。面试不过,被面试老师展示的数字7难住了。我支吾半天,说:“是个锄头……”重读幼儿园大班,曾经的同学都成了学长学姐……
小升初没有考上重点,幼儿园至初中一直就读菜场学校(某工学院附校)。
二、喜欢观察、想象我之前一直在农村散养,5岁去省城才上的幼儿园。对封闭式教育极不适应,也交不到朋友。在班上我总是一个人面对墙角,幻想真人故事,嘴里还念出声音。班上的同学觉得我脑子有问题。
经常站在楼道口看下雨。我看着雨滴打在水洼上,击出半球的水泡,然后又被后面的雨滴击破,一看就是半天。一次我兴奋地冲回家里,告诉父母我看见水泡像一艘艘战船,被雨水炮弹击沉。
高中的时候,一个女生见我呆呆地站着,手里举着一个被烫变形的可乐瓶。她问我在干嘛,过了一会儿,我头也不回地说:“我在找这个瓶子的重心”。把这个女生惊到了。
三、性格特征从小到大不会哭。小时候一哭,妈妈就喝止:“不准哭!”连无声流泪都不准。久而久之,我就不会哭了。亲人去世的时候,我都没有哭出来过。妈妈对低落情绪的痛恨植入我的潜意识,让我对哭有一种深深的嫌弃,我厌恶悲伤、沮丧,这使我无法同情弱者,安慰心理受伤的人。
我容易害羞。妈妈带我遇见熟人,让我打招呼,我一扭捏,妈妈就说:“我家儿子害羞得很!”妈妈把自己见生人害羞的个性投射到我的身上,把我也变成一个害羞的孩子。
自卑。自己总结了自卑的三个原因:
个子高,高中毕业189;近视眼;牙齿不整齐,黑。个性腼腆与自我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父爱。我5岁以前和妈妈独自生活在乡下,爸爸不在身边。即使5岁以后全家住到一起,爸爸也是喜欢独来独往,忙于工作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极少与我和姐姐有语言交流和身体上的接触。
一个缺少父母保护、尊重、鼓励的孩子,会成长为一个自卑、自私、软弱的人。而那些得到父母重视、关爱、真诚的孩子则会变得自信、开朗以及关注他人。四、迷恋学习学习是最大的爱好。特别是做数学题和背课文。
由于总做算术,我算数字很准很快,小学某年教师节,几个班委去采购给老师的礼物,三位数和两位数的乘法,售货员的手还没有碰到计算器,我就算出了金额。旁边的人都感到惊讶。
喜欢背课文,小学语文老师一般要求背某几课,我则喜欢背整本书,喜欢一遍遍地背,直到一字不落。我喜欢文字描写的景色和人物互动,在背诵时它们会出现在我的周围,连同声音、气味、温度与触碰。
高中爱背诗词。一次上课讲话被罚站。班主任为了教育我,就说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多厉害,随便什么诗都能背。同桌嘀咕:“站着的这个也能啊!”班主任老师不信,让我背《将进酒》,我照办,他意味深长地看我一眼,让我坐下了。
由于书背得多,作文写得不错。高中时班主任要求大家写周记,我的周记是被宣读次数最多的。我看待事物有独特的视角,能得到老师的赞同。比如写我见过的自行车与公交车的角逐,公交车速度快,自行车慢却不停歇,最终自行车胜出。还写过路灯,默默无闻,不引人注意,但一旦坏掉就让人寸步难行。另一次周记写不出来,就写周记写不出来的心情,说:“人生如白纸,天天有新意。”竟然也能被表扬。
初中开始有了物理,发现我对物理有着异乎寻常的理解力。物理描述的物体运动、碰撞、速度改变正如我小时候观察的雨滴和水洼,我能轻易地在脑子里想象每个细节,我的大脑里,有一部3D放映机,可以旋转、缩放、暂停、变速,观看物理过程。由于这个原因,我的物理成绩,一直是班上稳稳的第一。
五、学习技巧上课不太听讲,喜欢按着自己的节奏掌握知识。高中物理老师对我的同桌说过:“你不要跟他学,他是有秘密武器的!”同桌没听进去,结果高考去了个本地很一般的本科。Sorry-_-
高中时每天大概学到十一二点。全是自己学,没有参加过一次课外班。爸妈也很少管我。我的学习时间主要是在晚上和周末,其他时间学得零散,即使在学校。
学习喜欢动嘴或动手,不喜欢默默地看书,只有发出声音或在纸上演算才能让自己感到满足。
刷题刷得不多。在高考前几个月才系统性地做过若干套历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但我对正确率要求特别高,做错和不会的题,一定要弄明白,哪怕花上一整晚甚至几天。
六、社交关系幼儿园第一年没有朋友,以后的朋友数量始终在一至三间波动,全部为同性。
最好的朋友都是怪人。
小学我有一个“影子”,他戴着啤酒瓶底厚的眼镜,肢体动作极不协调,激动的时候会浑身颤抖。他有个外号叫“四眼X”(最后一字不礼貌,划掉)。我俩爱做的两件事是弹弓打苍蝇和山中建秘密基地。高中的基友超迷化学,初中就自学了高中化学课程。挑食严重,瘦得皮包骨。说话一字一顿拖长音,犹如树懒。打球却是出了名的不要命,人送外号“野人”。无法结交异性。和异性说话时会脸红,眼神游离,内心产生强烈的逃避冲动。高中一个女孩在她的周记里写到:“我和他说话,他的眼睛却看着窗外,我的话说完了,他才转过头来,问:‘你是在和我说话吗?’”
对于“恐女症”的由来,除了内向和自卑外,还发生过三件事:
小学男女生严重分裂。同桌和我划“三八线”,一旦逾越就会遭“文具盒暴击”。表妹小学住我家,我俩曾是青梅竹马。某日我俩正在门外玩耍,外婆突然冲出,把表妹拽回家里,然后对我俩进行一场持久的谩骂,意思大概是“男女授受不亲”(非原话,外婆没念过书)。自打那以后,表妹和我便成了路人。妈妈曾经怀疑爸爸出轨,两人激烈争吵,爸爸出走,妈妈哭出声,持续很久。当时我和姐姐感到震惊和不知无措。高中有一个非常喜欢的女孩。但我无法表达我对她的喜欢,直到今天,两人都组建了各自的家庭,仍然不能吐露这份感情。
七、熊孩子表面看我是个乖孩子,内里却是个不守规矩的熊孩子。
做过以下事迹:
组团偷过流动摊贩的酸梅粉。两人假装买东西,吸引老太婆摊主注意力,我和另一人绕至三轮车后作案。该事件被案外人目击并告我妈,妈妈向我求证,我矢口否认。妈妈最后选择相信我。骂过外婆“老不死”、“老东西”,外婆告我妈,结果和事件2一样。与“四眼”偷挖别人地里的萝卜,连吃数月,直至被发现。高中入学军训,夜里不睡,与“野人”和死党A、B在房间里打闹,被班主任罚打扫男厕所(凌晨一点)。军训偷过女生放在柜子里的饼干。伙同“野人”、死党A,午休时间,在教室用铁簸箕烧火,烤土豆吃。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感到浑身发热,心跳加速,兴奋,有强烈的快感。分析不守规矩的来源,是父母强迫性的“规则与服从教育”,我内心渴望他人顺从自己的需求一直未得到满足。
每个婴儿从出生开始,就有自恋需求,它们用啼哭或语言要求大人的服从。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会延迟到青春期甚至成年。那时他们会向周围的人索取顺从和尊重,来满足自己的自恋需求,甚至不惜做出铤而走险的行动。八、业余爱好小学高年级爱上了编程,那时爸妈给我买了一台PC8300娃娃电脑,BASIC语言。我把说明书上的程序全部编译执行,不过瘾,又坐车去市中心的新华书店看编程书,看几个小时。上课时不听讲,在本子上写程序,把一个本子写完了。可惜那台电脑太原始,存储量太小,我的很多程序,都由于存储空间不足而未能执行,残念……
受任职大学老师的爸爸影响,我爱看书。家里有好几大书架,全部摆满了书。儿时最爱看小画书,后来爸爸开始买武侠,我也一本不落地读完。妈妈不让我和姐姐看,我就躲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筒看通宵。高中时爱上了西方名著。高三下学期别人在刷题,我就捧着一本《嘉莉妹妹》,喜滋滋地细读。还有《奇婚记》、《简爱》,同学姐姐买的一套西方名著全读了遍。这一套书把我引入西方文学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