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该咋过学霸还是学渣成绩好对未来有啥帮助与成绩差有啥区别
大学应该怎么过?学霸还是学渣?成绩好对未来有什么帮助?与成绩差有什么区别?很久以前我和我一个朋友聊天,他跟我讲了一句话:“现在的大学,越来没有大学的味道。”说完,他愤懑地喝了一口茶,说道:“我高中的时候所想象的大学,有的人会彻夜谈论,谈卡夫卡,谈杨振宁,谈图灵和人工智能,谈社会政策和人性,但绝不是永远只有游戏、恋爱和扯淡!”
当时我正在埋头吃肉,我没有说太多,但是,我回去在我的日记本上,给自己写了一个问题:什么样子的才是大学。
这一年我不断地在思考,更是在后面的半年内,突然想起给出很多事情。我回过头看我的日记本,我想和大家通过以下六个方面思考:
(1)学会做专业的事情,学会做有门槛的事情,学习和专业的人交流。
(2)学会加入优秀的组织,加入优秀的团队。如果没有,学会自己去创立团队,吸引优秀的人。
(3)自我教育。
(4)接触社会。
(5)自我修养。
(6)明白思维以及思维的局限性。
1、学会做专业的事情,学会做有门槛的事情,学习和专业的人交流。
之所以我愿意把这句话放在第一条的内容,是因为我在思考:我现在是一个20岁的男孩,但是我所向往成为的那种优秀的30岁的男人,他们在这十年里,是经历过什么,才让他们成为一个优雅强大的男人?
我所想到的一点则是,专业,以及学会做专业的事情这样的过程培养了他们。举个例子,我自己是计算机专业的,程序员工程师或者产品经理是我们很多人要做的事情。但是,我看到很多人是这样子的:一本书,翻开看过一下子,没有细读,没有延伸阅读,没有笔记,甚至从来不上机写代码。
我想,他们是永远成为不了一个优秀的程序员,因为程序员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专业,我们只看到这是一个高薪的行业,却不知道,不是你进入计算机专业,你能成为程序员,而是你在做专业的事情,Coding、做项目、写算法,让你成为优秀的程序员。
抛开计算机专业这样子比较小众的话题,我想聊下市面上最火的书籍类别。是什么?我想大家都知道,是鸡汤文和成功学。互联网上内容创业最成功的是什么?咪蒙、逻辑思维!为什么?因为这些事物虽然打着商业、互联网等专业的旗号,但是分享的内容没有门槛,大家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接受,更可以通过转发晒票圈的行为,企图暗示大家我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就是因为,它没有门槛,不是专业的事情,却让你以为你靠近了专业和成功。听到互联网创业的故事,听到逻辑思维关于商业、历史和社会的分析,听到咪蒙关于爱情和人性的分析,你的大脑里仿佛塞进了很多知识,你感觉你在学习到各方面的内容。
但是你不知道,你在不断地麻痹自己,让自己远离沉淀这一件事情,而沉淀于一个专业,确实一个优秀的人,或者优秀的大学生最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你看到的鸡汤文中,或者伪知识中,了解到的永远是一些肤浅的大众都理解的事情,不需要思考,而更多是来挑动你浮躁的感情。
优秀的学长和社会人回到学校分享,都会告诉大家,要发现自己的兴趣,然后去坚持。这两点结合起来,其实就是学习作专业事情的本质。正式因为专业的事情在深入理解、思考和沉淀的过程是有难度和枯燥的,做的人少,很多人做不到,才需要你有兴趣,才需要你坚持。简简单单学会的事情,又能够有专业门槛的,哪里有这种好事!
所以,在大学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明白,大学是让你学会做专业的事情,学会看专业的书,学会和专业的人聊天,学会自己写文章写技术博客等等有门槛的事情。
2、学会加入优秀的组织,加入优秀的团队。如果没有,学会自己去创立团队,吸引优秀的人。
我们在谈论大学没有味道,是因为我们加入的社团组织,很多时候里面的人是行政和功利的原因聚合在一起,在一起的时候,很难有得优质的讨论和交流,而优质的讨论和交流本身是大学一个极大的作用。
所谓的迷茫、大学的无聊,我所想到的不仅仅是你不知道你所做的事情,而是你不在一个团体中,不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我想很多考雅思考研考证的人对抱团学习会有一个很大的体会。但是,这样子的团体,有的时候并不是原本就有的,或者你找不到。我想,在大学的时候,有一件事需要做的就是学会建立自己愿意交流的圈子。
拿我自身做例子。我的大学是一个偏经管的大学,学校里的互联网氛围比较弱,特别是技术类的交流圈子。计算机专业在大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训练就是算法训练,而且有一个含金量极高的ACM比赛(程序设计大赛)。我自己在给自己进行训练的时候,想到学校每一届都会有这样子进行算法训练的人,但是却没有一个系统的组织来集训,每一届的资源都无法留下来,而我本身自己要找队友也挺麻烦的。
那么在这样子的思考上,我联合几位同学,就成立了暨南大学ACM训练营,接受了近百位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成员,更有教授书记等人的大力支持,成为了大学里比较大的一个技术类团体。
那么,这就是一个最现成的例子。要么你加入现有的,要么自己创建这样子的优秀的专业的团队,这样子才给自己的大学带来一个非常棒的交流研讨氛围。此外,优秀的人,从来都是互相吸引,这样子的团队,更是让你在大学阶段,和优秀的人交流和研讨最直接的途径。
大学中需要学会思考,我要进入怎样子的团队,进行交流研讨,而不仅仅是功利地考虑学生会有点用,也不是自怨自艾的抱怨学长没有建立这样子的团队。
3、自我教育。
在大学里有的时候,没有人和你交流,没有人在生活琐事之外和你进行研讨,而你是一个不甘心平庸,有着理想主义的人,或者你对这个世界的人、生活和读到看到的事情有思考和见解,你该怎么做?
学会写日记。
小时候教会你写日记的是你的爸爸妈妈或者老师,写日记在你眼里成了一件记录流水账,然后结尾加上一句“我今天很开心!”、“我今天学习到了很多东西。”这些话的事情。但是,这不是日记!
在大学里学会写日记,更重要是:
(1)学会每日定期记录下自己的想法,整理自己的头绪和灵感。
(2)当你对某件事情搞不懂,学会把自己的问题写下来,用自问自答帮助自己理解。
(3)学习用文章的方式去解释你生活、工作上遇到的事情,理性分析。
(4)记录下自己的心路历程,自己的感情和幻想。
你的日记必须包含这一些部分,才能理解为这是你的日记。
日记是每日记录下自己经历的能让你思考的事情,让你知道你已经做了什么,带来什么影响,而你之后要什么。
日记是一种知识见解的输出方式,从日记这件事延伸出来的,就是在大学里要明白的一件事情:学会控制自己的输入和输出。
输入有很多,看看书,听讲座看专业论坛,或者和优秀的人交流,这一些都是输入。而你在接受了输入之后,你应该做的,是学会将学到的东西进行输出。永远记住一句话,你会教别人了,那你就一定明白了解了。
所以学会输出。除了日记等输出方式上,更应该学会做专业的输出。你应该学会写专栏,比如豆瓣专栏、专栏,这是你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写文章很多人都会,但是你就一个专题系列进行写作,这样子的输出是需要更强大的专业性,会让你对自己的知识处理更加有序,更加高效,并且会让你有极大的成就感和安全感。此外,教人,在论坛团队和交流会中去分享也是输出,在自己的项目中应用,在自己的演讲中,甚至是和男女朋友的斗嘴中,也可以不断的去输出。
在日记、输入输出之外,我不知道大家怎样理解这个部分的副标题:自我教育。
自己教育自己,而不是等着别人教你,这是一个非常不同的关于教育的观点,而且自我教育也不仅仅是理解为自学。
刚入大学的时候,你做了挑战杯、大创项目吗?你知道并参加了一些更专业的比赛吗?你有办法让自己去做志愿者吗?你懂的哪里找兼职吗?
不懂。
但是假如你有一个机会,让你做了这一些事情。比如学长邀请你进入项目,你就学会了怎样做项目。老师在教室里公开了一个演讲比赛,你参加培训参加比赛锻炼你的了演讲能力。你看到学校组织的公众号发布了志愿者招募,因为你朋友的邀请你猜做了兼职,你才学会了待人接物和熟悉这个社会。
但是,这些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学长怎么知道你?要是老师忘记说呢?假如你没有关注公众号呢?你的朋友都是游戏宅呢?那你大学这种在课堂外让你成长的事情都没有了吗?
更深入些讲,谁会主动带你去了解国家政策?谁会主动告诉你一些企业会怎样运作的?
没有。
因此学会自我教育,就是学会自己去发现能让你学习的方法和内容。这就不仅仅是自学了,更重要在于你学会找到有关这些事情的渠道,百度谷歌、学会找到你要学的东西是哪些书籍和专栏文章、主动询问教授、主动联系企业,这样子做,你才能给自己不断地积累资源,让你自己有学习的机会。
有些人聊天说开学忘记加某某社团了,学不了某某事情。
我就抛给他一句话:“主动去找社长,把对我说的话告诉他!”
有些人聊天说大学这么久还没进过团队没参加过项目。
我抛给他一句话:“带好态度和简历,把对我说的话告诉教授和学长!”
可是他们从来不会这样子做,却自怨自艾。
这就是不懂得自我教育。
大学生需要懂得自学,懂得找到能让你自学的环境事情和项目。所以,很多人告诉我们,少宅在宿舍,多去图书馆,参加社团、实习、打工旅游等等,这一些事情都是让你能在一个学习思考和交流的环境中。
谈到自我教育,最后一个部分则是关于自学。很多人都告诉我们,大学里要自学,而且不仅仅是功课上要自学,更主要是自学各种项目、各种没有人教的专业事情。
那么要学会这些事情,我觉得最主要的途径和方式就是:模仿抄袭+写日记。
这里的模仿抄袭不是贬义的,而是你要成为一个专业的人,做一件专业的事情,你是无法凭空想出来做出来的,你应该做的是抄一遍对方做的事情和项目。学习写小说,你就去抄抄作家小说的段落;学习写代码做项目,你不要想太多,先抄项目;遇到题目不会,不用死看不懂,先抄,抄完尝试去提供注解。
为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因为模仿和抄,才是主动地在做事情,才是一种更容易入门的主动学习方式!单纯地在看和思考,其实要么就是你在瞎想(读书太少想太多),要么就是脑子一直很忙碌却毫无进展,脑子在自我麻痹让自己以为自己在努力。
所以,学会模仿抄袭,然后,学会写日记。
稍微总结一下:
(1)学会写日记,理解写日记的本质。
(2)借用日记,延伸出输入输出,懂得用专业的输出方式帮助整理知识。
(3)更重要的,是学会自我教育,不仅仅是自学,更是主动让自己找到一些能学习的环境。
(4)自学这件事情,不要怕丢脸,一开始就是抄和模仿,用日记记下进步的路线。
4、接触社会。
大学有一个说法,就是大学是我们进入社会的一个缓冲期。并不是完完全全呆在象牙塔里,也不是一下子被冲进社会的浪潮中去。但是,一定要学会接触社会。
接触社会的概念很广,但是我想更多的人是理解为,要去做兼职,要去实习。这个理解没错,但是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我在思考着接触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我认为是明白,这个社会的可能性很大,只要你去做。
社会的运作模式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和经济、商业息息相关的。你要做的很多事情,其实并不需要等着人家来找你,而是你能够发现一些有利润空间、有效益的事情,那么你就应该学会整合资源区做这一件事情。
比如当初学校很多人学车,我就联系到一些驾校,跟他们进行商业上的合作。对的,我也没代表学校,我也不是什么组织的负责人,但是这一种合作,灵活的合作方式,其实就是商业在社会上运作的其中一个本质现象。
接触社会,就是学会发现这种商机,并且学会发现这种可能性。
说到商业的事情,我想就涉及到就业。我是计算机专业,我一定要当程序员吗?我是食品专业的,我能做人力资源管理的岗位吗?
能!
当你想做一个岗位的时候,去看招聘岗位的要求,而不是在学校里凭空思考。这是接触社会时候发现的一个最大的特点,社会上的人相比大学生,更会去捕捉信息,去了解哪些途径可以知道岗位的要求,怎样去满足要求,而不是在凭空忧愁着苦恼着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社会具有极大的可能性,但是你一定要具有想象力。
为什么在接触社会这个部分需要提到想象力?因为在商业、就业外,我想讲的一点就是兼职。很多人怎么找兼职的?除了比较随机的经人介绍,更多人是网上找啊找啊。但是,有人尝试到创意园的企业直接去问吗?有人直接去青旅、咖啡馆等地去问是否需要兼职生吗?当我和很多社会上的HR聊完后,我都有一个感慨就是,大学生能主动去找老板和HR的人实在不多。
我想这就是国内教育的其中一个弊端,让人不知道社会具有极大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行更多时候需要自己的争取创造,而不都是像高考完一样所有人都参与竞争然后进行比较,等人筛选。一定要学会自己打破界限,比如你投稿,不像高考考完等人批改,你投完稿还可以主动和主编交流,比如你要做一件事情人家做起来有苦难,学会让专业的公司去付费找到服务,而不是像大学一样告诉自己:“我要努力攻克它,因为可以想培养自己。”毕竟社会的专业分工是一种极好的社会架构。
- 初二应不应该玩游戏,特别是那种肝的游戏
-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排名一直这么高,到底有没有水分
- 大学表白墙找到人的概率咋样
- 怎样看待在大学里埋头苦学的一帮人
- 为啥非要上大学
- 怎样看待北京理工大学良乡校区肝糖元教师节晚上宿舍灯光阵型工作人员公器私用趁机表白
- 睡觉前,啥东西应该离开你的卧室呢
- 如果想成为一个尽量完美的人,应该从哪几方面入手
- 大学计算机系最努力的同学都是怎样学习的
- 在大学里,你最不希望成为哪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