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二 )


1882年的时候 , 尼采买了一台打字机 , 这对尼采的帮助极大 , 因为他视力不佳 , 坚持手写让他痛苦不堪 , 被迫缩减写作时间 , 而使用打字机的时候 , 他甚至可以闭上眼 , 只是依赖指尖就能写作 。
但是 , 尼采的一位作曲家朋友 , 注意到随着尼采使用打字机之后 , 他的写作风格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 。
以前他的散文很简洁 , 但现在变得更加紧凑 , 更具有电报性 。
尼采回答朋友说:你说的对 , 我们的写作工具参与了我们思想的形成 。
卡尔在解释这件事时表示: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已经发现 , 即使是成年人 , 我们的大脑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 它们具有很好的延展性 , 神经细胞通常打破旧的连接并形成新的连接 。 大脑具有即时重新编程的能力 , 可以根据新的习惯改变其运作方式 。
这也就意味着 , 如果我们习惯了通过互联网 , 快速搜集信息 , 不停的浏览一个又一个链接 , 如同饿狼疯狂觅食般浏览 , 浏览 , 浏览 , 这种思维模式就会变成我们大脑的一贯模式 。
所以卡尔认为 ,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是技术进步 , 也是人类消退的一种形式 。
人类祖先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并分散注意力 , 才能让自己在危险丛生的环境中生存 。 那些被洞穴壁画包裹住的穴居人是很难活下去的 。
因此 , 孤独而深刻的思想不是人类的自然状态 , 实际上是随着印刷技术而出现的广泛的知识史上的一种畸变 。
互联网只是使我们回到了「分心的自然状态」 。
鉴于印刷时代带来的思维模式 , 并不是人类的原始习性 , 所以也有很多人认为 , 我们不应该浪费时间哀悼深度阅读的死亡 。
纽约大学数字媒体学者克莱·史基 , 就在2008年的博客文章中写道:没人读过《战争与和平》 , 消耗时间太长 , 也没有那么有趣 , 同样包括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 。 这些年我们一种在空夸托尔斯泰和普鲁斯特这样的作家 , 但我们过去的文学习惯只是生活在贫困环境中的副作用 。
那么 , 这是否意味着互联网投喂 , 是当今技术时代赋予人类的 , 更高级的生存方式吗?
我觉得也不完全是 , 相比较克莱·史基的说法 , 我个人从事文字写作这么多年 , 结合个人实际生活 , 我更倾向于认为过去的文学习惯 , 是一种生活富裕的表现 。
因为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 , 时刻处于注意力高度紧张的状态 , 后来进入现代文明 , 人类生活的更为优渥 , 富足 , 安全 , 不再像过去那样随时面临生存的危险 , 所以可以腾出更多时间 , 从事休闲型的阅读 , 而这种阅读本身 , 你不能说它多有用 , 但一定会缔造一种更为奢侈的体验 。
但是互联网时代缔造的焦虑 , 将现代人重新拉回了信息贫瘠状态 , 我们时刻担心自己错过重要信息 , 时刻关注浏览 , 最终 , 我们看似吃的更多了 , 但我们的体验其实更差了 。
所以 , 虽然卡尔承认 , 互联网时代 , 我们搜集资料和信息 , 迅速整合的能力提高 , 我们习惯性专注于答案和结论 , 变得更加高效了 。
但是也有很多负面影响 , 比如 , 注意力集中决定了我们的记忆水平 , 注意力越集中 , 记忆就越清晰 , 搜索引擎在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 一定程度上也瓦解了我们的记忆力 。
而文学思维 , 是可以引起注意的思维 , 培育专注力的思维 , 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 , 也许短期内看 , 不如花几天时间浏览网络得到的信息更多 , 但是我们从网络浏览得来的信息 , 终究只是表层的 , 具有时效性的信息 。
但是经典小说带来的沉浸式体验 , 一方面无形中在培养我们专注的思维模式 , 另外也让我们通过更深的代入和参与感 , 获得更为丰富的感性和精神性体验 。
而后者又是活跃创造力的来源 , 真正创新的基础 。
并且 , 值得一提的是 , 现代人的压力 , 焦虑 , 抑郁以及其他形式的精神疾病 , 很多时候都是源于这个快节奏的时代 , 我们生活的数字世界无限的投喂信息 , 使得我们受到无穷无尽的数字刺激和干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