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街|烟袋点残阳 明清岁月长( 三 )
有关街名的来历 , 今人多认为这条街曾是专门供应吸烟产品的商品一条街 , 故名 。 据载 , 满、蒙、汉军三旗 , 官员、兵民大多有吸烟的嗜好 , 烟铺也随之兴盛起来 , 地安门、鼓楼一带即有北豫丰、南豫丰烟铺 , 专卖各种旱烟和水烟 。 烟叶是装在烟袋中的 , 烟民对烟袋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 于是 , 斜街上一家家地开起了烟袋铺 。 据清康熙年间刘廷玑《在园杂志》记载:“黄童白叟 , 闺闱妇女 , 无不吸之 , 十居其八 , 且时刻不能离矣 。 谚云开门七件事 , 今且增烟而八矣 。 ”也就是说 , 人们从原来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开门七件事” , 发展成加上烟的开门必备的八件事 。 烟袋斜街上开有众多烟铺 , 更以醒目的烟袋幌子招揽顾客 , 其特色经营生意火爆 , 使这条以主营烟叶、烟具的斜街名声大噪 。
文章插图
烟袋斜街售卖的文创产品
清末之际 , 由于烟袋斜街所处的地势优越 , 与鼓楼商业中心咫尺毗邻 , 兴盛时在这条斜街上店铺多达80余家 , 其中最有名、气派最大的烟袋铺要数“同台盛”和“双盛泰” 。 “同台盛”和“双盛泰”都是山西商人所开 , 烟袋铺不只卖烟袋 , 还卖各类烟袋杆:有乌木的、犀皮漆的、凤眼竹的;烟袋锅有黄铜的、白铜的、蒙古式带花纹的;烟袋嘴有玉的、瓷的 , 大小长短不等 , 可以按各人的爱好装配 。 除此之外 , 还有各式烟袋荷包以及火镰、火石及艾绒等 。
“同台盛”和“双盛泰”都建在高台阶上 , 店招特别惹眼—店门前竖起一个木制大烟袋当幌子—黑色的烟袋杆儿 , 金色的烟袋锅儿 , 真可谓生动形象 , 一目了然 。 位于斜街东口路北的“双盛泰”烟袋铺 , 门口木雕大烟袋足有二人多高 , 饭碗般粗 , 金黄色的烟袋锞上还系着条红绸穗 , 更是醒目 。 相传 , 这两家烟袋铺的老板都曾为慈禧太后通洗过水烟袋 , 因此名满京华 。 当时北京城里流传着一句歇后语:“鼓楼前的大烟袋—一窍不通 , 可见这大烟袋在民间的影响 。 从此 , “烟袋斜街”这个街名便叫开 。
除烟铺之外 , 烟袋斜街还是古都西装裁剪的发源地—斜街东口有一家“都不昆”西装店 。 西装店最早出现在清末 , 一般平头百姓是不会做西装的 , 由此可见 , 它开在这里也是因为烟袋斜街属于高档商业区 。 清宣统皇帝溥仪的老师、英国人庄士敦就住在附近的地安门油漆作胡同1号 , 相传庄士敦当年做西装 , 也会光顾这家西装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