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街|烟袋点残阳 明清岁月长( 二 )
据张爵《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 , 此时的元代斜街叫“打鱼厅斜街” , 打鱼厅是元、明时期管理海子捕鱼的官厅机构 , 其衙署设于此街之上 , 故名 。 沈榜《宛署杂记》则记为“鼓楼下大街” , 或把打鱼厅并入鼓楼下大街 。
在元代 , “打鱼厅斜街”及其附近一带因商而盛 , 因水而兴 , 出现了众多商铺货栈 , 市廛辐辏 , 商贾云集 , 歌台酒馆棋布 , 并最终发展形成为寸土寸金的商业闹市 。 元人熊梦祥撰写的《析津志》是现在人们所知道的最早的专写北京地方史地的著作 。 关于“打鱼厅斜街”及其附近一带的繁华 , 熊梦祥如此下笔 , “东南转角街市 , 俱是店铺” , 楼(鼓楼)西一带“率多歌台酒馆 , 有望湖亭 , 昔日皆贵官游赏之地” 。 楼左右一带则“俱有果木、饼面、柴炭、器用之属” 。 从这份流传至今的文字记载中 , 不难看出 , 这条短短的小街上聚集着众多商号、店堂铺面、干果摊和茶摊饭摊以及游商 。
当年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非常惊诧于大都街市的繁华 , 他赞叹元大都是世界上的“商业繁华之城” , “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 , 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 在他的记载中 , 后人还得知在打鱼厅斜街一带 , 还可见来自波斯、高丽(今朝鲜)、交趾(今越南)及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商人 。
文章插图
烟袋斜街牌楼
长卷描绘斜街更比烟竿短
明初迁都北京 , 明成祖仿效历代皇朝做法 , 为保持稳定 , 迁来南方大批商贾富户 。 由于积水潭一带风景幽静 , 所以达官贵人在沿岸纷纷修建别墅 , 因而在连接积水潭和地安门外商业区的斜街上 , 不仅维持了街市南端的繁荣 , 还应运而生出现一些为达官贵人、文人士子宴饮游乐服务的酒楼 。 从史料记载中可以查到明代嘉靖年间就出现了有名的天香楼 。 尽管明中期以后通惠河淤塞、积水潭面积萎缩 , 交通货运逐渐改成陆路 , 但仍然没有影响斜街商业区 。 通过记载得知 , 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商人频繁出入北京 , 大多居住于德胜门、安定门一带 , 自然也方便他们在斜街买卖货物 。 清朝的北京城在明朝内外城的原址上建都 , 所以城市基本格局并未改变 。 尽管这时已不再依靠积水潭作为吞吐货物的主要码头 , 钟鼓楼商业区依然保存了下来 。 民间用“东四、西单、鼓楼前”来形容老北京的商业旺地、市井宝地 。
清代时 , 昔日的“打鱼厅斜街” , 更名为“鼓楼斜街” 。 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刻版的《日下旧闻考》中有“广福观在鼓楼斜街”的记载 。 据吴长元《宸垣识略》载:“今鼓楼斜街内分二道:西北出者通鼓楼西大街;西出沿湖至银锭桥者 , 乃昔时两涯(指什刹海之西) 。 ”由此可知 , 此斜街即今之烟袋斜街 , 是什刹海与鼓楼西大街、地安门外大街最为便捷的通道 。 “烟袋斜街”之名最早出现于嘉庆、道光年间 , 或在咸丰之际 。 《光绪顺天府志》记其为“烟袋斜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