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街|烟袋点残阳 明清岁月长
北京有许多横平竖直、纵横交错的胡同 , 也有不少斜街曲巷 。 在诸多斜街里 , 最有名的是烟袋斜街 。 这条老街东西斜形走向 , 全长232米 , 宽5~6米 , 街道两侧建筑典雅朴素 , 颇具明清传统风格 , 其前店后居的形式呈现出古风犹存的市井风情 , 充分展现出浓郁的老北京传统风貌 。
从古至今 , 烟袋斜街承载着长达700多年的北京城记忆 。 今天 , 甫一踏进矗立在街东口的牌楼 , 古香古色的明清传统建筑风格便携带着酒吧和咖啡馆的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 。 驻足在茶具、烟具、灯笼、古玩、风筝等民间工艺品的店铺摊位前的不同肤色的游客 , 早已让这条短街漫溢喧嚣 。 这样的生活场景如今已是烟袋斜街上最为普通的“日常演出” , 而这场演出最早上演的时间可追溯到定都于北京的元代 。
文章插图
街市栉比海子酒楼如画船
烟袋斜街出现于元代 , 与元大都的建设休戚与共 。 就城市功能布局上讲 , 中国古代有“前朝后市”之说 , 即市场必须位于朝廷的后面 。 在北京中轴线上 , 和天安门对应的地安门 , 因位于故宫北面被老北京人称为后门 。 根据前朝后市的原则 , 这里成为京城最早的民生聚集中心 。 1936年 , 一位名叫富兰克·多恩的美国人手绘了一张风格别致的北京城地图 , 名字叫做《老北京风俗地图》 。 在这张表现京城风物与民情的地图上 , 在北京中轴线两侧 , 游商在胡同里叫卖 , 老人在斗鸡放鸽 , 商铺出售着各色商品 , 从西面城门而入的驼队和驴车向中轴线上聚集 。 作为平民生活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一套茶壶茶碗和一双筷子 , 被画在中轴线北端鼓楼一带 。
今天 , 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商业街就是鼓楼一带 。 鼓楼是元代在北京第一个规划形成的商业街区 。 从古到今 , 鼓楼也是北京商业街区布局的定盘星 。 如果不是元代把商业街规划在朝后市的位置上 , 烟袋斜街就无从生长起来 。
史载 , 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 , 精通天文、数学、历法、水利的郭守敬向元世祖忽必烈建议 , 修复金代原有的京城漕运河 , 引白浮泉水两流 。 沿两河东麓折而向南 , 汇入瓮山泊 , 经高梁河从和义门北流入大都 , 蓄于积水潭 , 再引水南流 , 东下通州 。 忽必烈采纳了这个建议 。
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 , 忽必烈从上都返回大都 , 经过积水潭 , 看到舳舻蔽水 , 从南方海运、河运北上的漕船如织 , 尽享舟楫之利 , 云集于此 , 龙颜大悦 , 赐名“通惠河” 。 通惠河建成后 , 积水潭就成为了港口码头 。 大米、茶等源源而至 , 附近船舶如云 , 商栈林立 。 为使码头至鼓楼前有一通道 , 遂在积水潭至鼓楼之间修筑了这条斜街 。 从布局看 , 元大都的建设在世界建筑史上是独辟蹊径的创举 , 城呈长方形 , 城内东西、南北各有九条干线 。 街道宽直整齐 , 惟积水潭至鼓楼这条干线是斜的 。 这条斜街不但是北京城内最早的斜街 , 也成为当时这一带运输贸易的生命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