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人在北京生活是一种咋样的体验
我一些朋友即便已经买车买房、衣食无忧,却仍然对我的北京户口耿耿于怀,他们会说:等到拆迁,你就一夜暴富了!尽管我的收入还不到报税标准。
但他们没看到的是,胡同里一家五口挤在十几平米的平房里,30多度的夏天甚至没有空调。
——————————————
2019年的春天,我从国企裸辞,告别了一份做了5年的出版社编辑工作,决定去开小卖部。
虽然,这份工作曾让我很有些飘飘然——人前人后被尊称「李老师」,凑个千把字书评就能登上知名媒体的版面。
可是,这种虚荣的状态却让我有点迷失。我想回归到柴米油盐的生活里去。
碰巧,房东退租,迫使我搬家。于是我索性辞职、搬家一起办,在胡同里开了一家小卖部。
顾客买了泡面坐在门口吃,旁边有街坊在聊天。手把手教你开小卖部
小卖部所在的胡同。房子是亲戚家的,不临街,在一条很长的胡同中部。一共两间:大间住人,小间就是小卖部。
由于之前一直出租给小店主,屋子里还留有一个破冰柜,几个铁货架。
还有一些积压的卷烟、白酒和过期的绿茶,两箱空啤酒瓶子,一些卷筒纸和大半箱泡面。
收拾屋子的时候,我找到了之前的进货单据,上面有附近货栈的联系方式。
隐身胡同里的货栈。于是我先订购了啤酒、可乐、雪碧、冰红茶等几种大众化饮料。
可能因为订购量不大,货栈老板不太上心,经常拖个两三天不给送货,还偶尔临时加价。
加价虽说也不过是1、2块钱,但小卖部利润很低,受不起「盘剥」——一瓶饮料本就几毛钱的利润啊!
着急要货的时候,我只好拉着买菜的小车去把货物搬回来。小卖部该卖什么呢?
由于不爱吃零食,我还真为此琢磨了一阵子。
只要路过小卖部或超市,我都习惯性观察一下他们的货架,看商品种类,也看定价,偷偷拍下照片作参考。
我的定价原则是宁低不高,毕竟没有房租压力,先以低价吸引顾客,特别是零花钱不多的小朋友。
经过一番拾掇,这个略显粗糙的小卖部,就这样开门营业了。
开店之初,我设想过会遇到什么样的人,甚至担心会不会有坏人来打劫。
结果真正的坏人没遇到,日常赖皮捣乱的人倒是不少。
我收到的残币。
空啤酒瓶子可以退5毛钱,有一次两个男的拿了几十个空瓶来退,我也不知道是不是从我这里卖出去的。刚开业的时候,面对顾客我总是手忙脚乱,一慌乱就记不住售价。
有个顾客就钻空子,明明15块钱的白酒却说7块钱一瓶。我也只好卖给他了。
还有个邻居,他经常买一种标价10元的烟。有一次10元烟没货,于是他问能不能10元买一盒标价11元的烟,尝尝鲜。
我答应了。从此他每次买都只付10元,后来我干脆把11元的烟降价为10元了。
小商品的利润都不高,为了不亏本,一贯对数字不敏感的我,也不得不开始精打细算。
到了夏天,我付500块押金租了个冰柜,进了20多种冰棍。
虽然越贵的冰棍利润越高,但我进的都是售价不超过2.5元的平价冰棍——太贵怕邻居们不买账。
其中卖得最快的是1块钱的老冰棍儿;玉米冰棍1.5元一支,也很快卖断货。
可是冰柜太耗电了,每天电费就要十几块钱,卖冰棍的利润还不够交电费的。
后来我做了冰棍促销,十块钱六支,任挑。
果然吸引了附近的大叔大婶,一天就卖了50多块钱冰棍。
有个大婶买了冰棍回家,第二天就过来跟我说,昨天买的六种都挺好吃,今天再买一次。我心想,大婶您一天吃的冰棍比我一年吃的还多。
夏末,我把冰柜退了,剩下的冰棍转移到家里的冰箱冷冻室,然后把包装纸做成「菜单」,客人点单,我再去冰箱里拿。小卖部的生意时好时坏,经常要看天吃饭。
夏日里有一天,淅淅沥沥地下了一天雨,挺凉快的,但买东西的人也非常少,平日络绎不绝买冰镇啤酒的顾主都不见了。
当时店里的空调恰好坏了,但我还是希望天热一些。
终于明白古人「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心情了。
本来就客流量堪忧了,胡同里还隔三差五施工修路,生意更是惨淡。随着经营经验的积累,我逐渐摸清了顾客的喜好,开始增加商品的种类。
货架上就慢慢出现了各种糖果、锅巴、薯片、花生米。
泡面的种类也丰富起来,并且配上了鸡爪、鸡腿、香肠等「泡面伴侣」。
小卖部好像有「进货魔咒」,只要我进货了就没人买,比如盐。经常有人来问有没有盐,我进了10包之后一包也没卖出去。本来,我希望我的小卖部可以卖正牌的、健康有营养的零食。
一开始薯片我尽量选非油炸的,虽然进货价会比较贵。
有人向我兜售利润比「蒙牛」「伊利」高很多的杂牌冰棍时,我也都拒绝了——然而这个信念并没有支撑太久。
不到两个月,我的「健康食品销售计划」就败给了膨化食品、辣条和「肥宅快乐水」。
店里新增了许多薯片和辣条。「趁媳妇儿不在,赶紧买瓶啤酒喝」开小卖部最有趣的,莫过于能遇到形形色色的顾客。
偶尔路过的游客、本地的大爷大妈、租房的外地打工者……可以说每天都在体验人情冷暖。
附近有几个合租的四川快递小哥,下班后经常来买烟买酒。有次我收钱之后,买烟的小哥愣着不走,说你少收了我1块钱。
还有一次他们扫了二维码却忘了付账。等他们下次再来的时候,我说上次付款没成功,他们也没有质疑,很爽快地就把钱补上了。
国庆节期间,有游客一家来买泡面,吃完他们要去「填俺闷逛畅」(天安门广场)。一回生,二回熟。我和老顾客之间的互动,逐渐就不局限于「买东西-付账-走人」了。
有时候我会义务帮大家换零钱、收快递。
有朋友建议我开个业务:代收快递,每件1元。但我觉得毕竟收快递不是我的主业,所以就当随手帮忙了。
老顾客有时候买完东西也不着急走,会站在门口和我云里雾里地侃大山,讲某种香烟的历史,从公海上的走私说到附近小店的假货,一包香烟俨然就是一部全球史。
也有顾客在晚上11点我准备关门睡觉的时候,和我絮絮叨叨说自家的矛盾,让我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
还有个安徽的大哥经常来买烟买酒。有时会和我炫耀公司发的新水杯,或者故作低调地告诉我,女儿考上了大学。
有一次,大哥鬼鬼祟祟地在门口探头探脑,我说您这是干嘛,约了特务在我小店交换情报吗?
他说,趁媳妇儿不在,赶紧买瓶啤酒喝。
我说老婆不是不在家嘛,这是躲谁啊?
他抱怨,邻居那个老奶奶最近天天盯着他,只要见到喝酒,回头就给他媳妇儿告状,说他每天咳嗽嘛还不戒酒,这么下去身体要坏了。
本来闺女和自己是一条心的,现在也被大妈们策反了。所以他每次都拎着酒瓶子找个胡同里没人的犄角旮旯,喝完再回家。
我心里不禁偷笑——这种多管闲事的「优秀品质」放在胡同里的老北京人身上,真的让人觉得又萌又暖又无奈。
后来有一天,这个大哥雄赳赳地来店里买了六瓶啤酒、一瓶白酒。我说您这是要造反啊,不怕老婆骂了?
他说,嗨,别提了。老婆娘家来了亲戚,所以命令我今天必须陪酒——以前老子想喝一瓶都不行,今天说喝完六瓶,不够再买。
一开始我只卖玻璃瓶装的啤酒,但总有人来问有没有易拉罐的,所以我就进了一箱罐装啤酒。此外,让我印象深刻的客人还有很多。
每天下午两点半,总有一个大叔风雨无阻地来店里买两瓶冰镇啤酒。
使用App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App中查看
??App内查看|北京80后,家里没有五套房,没豪车~父母工人退休拿着几千块的退休金。
小时候家住东城,东四十条附近,拆迁了~以为我是拆二代?我到真希望是呢~
2000年拆迁,拿了20万滚蛋,在昌平区买了房,自己窝在那里,父母是国企的,赶上最后一拨分房住在四环边上。
生活没压力?别逗了,跟北漂比,我除了有套房有辆车,也没啥区别了。干着平凡的工作,拿着平凡的薪资,同样焦虑着跳槽、裁员、薪资等问题,一样承受着一线城市的高消费和污浊空气。做为大老爷们儿,谁敢说没压力?有钱男子汉,没钱汉子难。
优越感?别逗了,我一个普通家庭的成长起来的人,哪来的优越感?香港回归那一年我家才住进楼房,我一次喝星巴克都二十六七了,外地游客所知道的那些高消费的场所,高档餐厅我一个都没去过。吃的最多的还是面条饺子和铜锅。
我们北京人一样参与汽车摇号,摇7、8年摇不上的大有人在!我们北京人同样也买不起天价学区房。好么~摇不上号罢了,买个摩托车骑,你知道京A一张多少钱吗?近20万!京B不让进四环,抓到就是100块钱3分!我们哪来的优越感?话说,我好久都没进四环了...
排外?别逗了,我们本地人才是弱势群体好么?我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因为我是北京人拒绝了我。之前上班的一个工作单位,小团体抱团儿,专门挤兑北京员工,同期入职6个北京员工,3个月内都辞职了,那也是我一个在单位里马B翻车的公司。同时,我也有很要好的外地朋友,相处愉快,生活工作中相互帮助,走动频率超过了北京的哥们和朋友。
作为一个生在长在北京80后来说,上有60多岁的父母,下有刚出生婴儿或是几岁的孩子,我们作为本地人没有退路,好死赖活也得忍着!不像北漂,老子漂不动了,攒下几年经验和财富积累,回老家创业了,干成了~您发了~干不成,大不了再漂回来!我们去哪?除了移民,没地儿去。。。。
生活什么体验?
我宁可骑自行车、腿儿着,也不愿意搭乘公共交通,为什么?因为压抑!公交、地铁就是人间百态
,就像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不知道哪个精神病就突然爆发了。看着一张张疲态又冷漠的脸,比北京的寒冬还要冷。
街边小笼包,您知道多钱一屉了吗?8块!10几公里打个车40块算便宜了,停车一小时6块都是良心价。
不好意思,可能是因为贫穷,我作为北京人在北京生活的体验不算好,我不知道有钱人,人过的什么日子。
迷失北京,一个本地人最熟悉却陌生的地方;
迷失北京,让我孤单;
迷失北京,敏感而伤感;
迷失北京,童真的岁月即将一去不返;
■以前:
早上面茶和麻团,偶尔喝一碗豆汁,没事去什刹海逛逛,约饭在延吉、峨眉和百万,经常跟家长去西四吃冷面。
现在:
早上三明治和面包,偶尔来一杯星巴克,没事去南锣鼓巷逛逛,约饭在潇湘、眉州和望京小腰,经常跟好友去漫展出COS。
以前:
生活在西城,骑着老式自行车,喝着老北京酸奶,路上听邻居在讨论谁家孩子去了钢铁厂,谁家孩子在地铁工作,既稳定又让人羡慕。
现在:
生活在望京,骑着共享单车,喝着维他柠檬茶,路上听邻居在讨论谁家孩子出了国,谁家孩子在互联网公司工作,既赚钱又让人羡慕。
以前:
一想到要去望京、通州、中关村工作,就感觉像是出了北京。
现在:
一想到燕郊和顺义,一点都不觉得远,高速一路开到底。
以前:
我在我家,大家都是北京人,友好相处,和谐北京。
现在:
我在我家,只要守规矩,大家都是北京人,友好相处,和谐北京。
怀念过去的北京,但也很喜欢现在的北京,既充实又有趣。
- 为啥很多外地人在北京的地界混,却又歧视我北京人,这是啥心态
- 北京买车,可以在北京当地上广东的牌吗
- 北京小米总部门禁卡收费吗
- 马上毕业本科生,北京19W和苏州16W的工作,咋抉择?
- 北京八大胡同当年是咋样一番盛景是咋形成的
- 「北京有 6000 『中介业主』手里有 300 『间』房屋」的说法真实吗
- 北京最好的皮肤科医院是哪家
- 医疗水平和资源 上海和北京哪里更好
- 北京冬天骑电动车上下班靠谱吗
- 你们谁用过北京广信康伤疤恢复的药,咋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