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友们的眼中都露出同情之色 , 倏尔又自嘲摇头 , 她们的生活并不比林阿娇好到哪去 。 “至少以后 , 你可以和我们一起看到太阳 。 ”其中一位室友走近林阿娇 , “我先带你熟悉熟悉这里的工作 , 如果做得不好要挨罚的 。 ”
室友劝诫之言没有让她感到意外 , 在矿洞内挨骂、挨打都是家常便饭 , 在美国人眼中 , 可能只有他们国家的人才能拥有和他们一样的权利 。 林阿娇向室友表达感激 , 认认真真记下她所提到的方方面面 , 无论生活怎样 , 她想要努力活下来 。
相对于暗无天日的矿洞生活 , 她更喜欢在唐人街生活 。 可能由于有了太阳照耀 , 这里的华人 , 有几分活着的感觉 , 她拥有几位朋友 , 攒下一笔小小的存款 , 并且认识一位名叫阿龙的厨师学徒 。
阿龙小她6岁 , 1874年来到美国 , 一开始便在这片唐人街工作 。 14岁起阿龙便给厨师打下手 , 白人对于华工的排挤与歧视 , 让唐人街的华人尤为团结 。 对于阿龙 , 厨师从未有过藏私的想法 , 当阿龙表示出学厨兴趣后 , 厨师倾囊相授 。
林阿娇与阿龙逐渐熟识起来 。 二人志趣相投、性格互补 , 阿龙磨损的衣服经由林阿娇巧手缝合焕然如新 , 厨房中剩下的食物阿龙也会特意留下带给林阿娇品尝 。 十几年如一日的互相扶持中 , 两人感情愈发深厚 , 不似爱情却胜似爱情 。
不过随着《排华法案》的颁布 , 墓碑镇唐人街的宁静被打破了 。 身着警服的白人面孔逐渐多起来 , 林阿娇看着她相熟的面孔在白人的盘问下 , 暴发出绝望的哭泣 , 他们不知道如何进行居民登记 , 更拿不出居住证明 。 看着他们如同货物般被扔上车遣返 , 林阿娇不由牢牢握紧阿龙手臂 。
她庆幸而感激地看向阿龙 , 若不是他有着先见之明 , 替二人办理居住证明 , 林阿娇如今也会重新回到黑暗的车厢内 , 前往未知的路途 。
半个月后 , 白人警察面孔消失在唐人街 , 只留下愁云惨淡的华人与几近倒闭的餐馆 , 林阿娇惶惑之情随白人离去消散无踪 。 患难与共过后 , 阿龙与她的感情更为紧密 , 一八九二年 , 林阿娇内心挣扎许久 , 决定搬离宿舍 , 同阿龙生活在一起 。
《排华法案》颁布后的墓碑镇 , 对于华人的歧视与排挤愈演愈烈 。 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产业还好 , 地位低下的打工人员 , 被谩骂、侮辱数见不鲜 。
为了更好在墓碑镇立足 , 林阿娇拿出多年积蓄与阿龙一同在唐人街开设一间餐馆 。 价格实惠、食材新鲜 , 他们的餐厅很快在墓碑镇打开口碑 。 虽然称不上大富大贵 , 养活这个小家却绰绰有余 , 行有余力之际他们还雇佣雇佣华人作为帮工 , 尽自己微薄之力帮助着同胞 。
时间在碗碟的碰撞与布料的变换中流逝而去 , 1906年林阿娇走到生命尽头 。 林阿娇逝世后 , 阿龙按照中国的习俗为她举办葬礼 。
在中国这样的葬礼本是普普通通的一件事 , 没想到在美国却引来大量媒体的关注 。
披麻戴孝的众人、一路抛洒的纸钱和摆满桌面的祭品等 。 不了解实情的外国人误以为林阿娇是为名声显赫之人 , “唐人街女王”的名号不胫而走 。 不过了解实情的人都嗤之以鼻 , 林阿娇不过是美国人口买卖下的一个牺牲品 。
三、 华丽之面纱 , 利益的驱使如今再回头看向“唐人街女王”故事 , 逻辑不通、情节诡异统统都有了合理解释 。 所谓“中国玛丽”不过是墓碑镇为吸引旅行的中国游客 , 所杜撰出来的一位传奇女性罢了 。
真正的林阿娇不过是上世纪在美国艰难求生 , 如同当时所有生存在那里的国人一样的普通中国女性 。 他们或许没有“中国玛丽”雷厉风行、长袖善舞般的性格 , 但他们有着外国人所没有的韧性 。 无论寒暑、工种 , 只要能够多赚哪怕一分钱他们也会努力工作着 。
白种人歧视、排挤令他们憋闷、委屈却始终没有压垮他们 。 最终 , 他们在墓碑镇生存下来 , 变得更为强大 。 如同现在的祖国 , 困境不过是一时 , 只要永存希望与信念 , 我们便能够做自己的英雄 。
- 爱情|大宋朋友圈|夏竦和小贾妹妹的爱情 纯属虚构
-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西兰花、卷心菜护胃、养胃作用好,最好直接鲜榨成汁饮用
- 老钟|一位著名散文家笔下的:老钟打鸟
- 满堂:像一位画家那样描述事物|周四写作课 | 川端康成
- 比赛|美国运动员比赛结束即将离开北京,点了一桌子菜,哭着说不想回家
- 灯窗|海南:一位花灯手艺人的坚守
- 高素质|把美国姑娘感动哭,“粉衣小哥”学历被曝光,难怪能参加冬奥会
- 老太爷|猪八戒虽是虚构人物,在这地方却有后人,而且还有“特殊”的习惯
- 蛋炒饭|大赞中国美食!美国运动员小姐姐回国前点一桌子菜 笑说吃撑了
- 地板|美国夫妇翻修房子时在地板下意外发现两箱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