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邮箱|什么是低代码(Low-Code)?( 七 )
加强开发过程的沟通协作
多方调查结果显示 , 软件项目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沟通(poor communication) 。 传统开发模式下 , 业务、产品、设计、开发、测试与运维人员各司其职 , 且各有一套领域内的工具和语言 , 长久以来很容易形成一个个“竖井”(silos) , 让跨职能的沟通变得困难而低效 。 这也是为什么当前热门的敏捷开发和DevOps都在强调沟通(前者是协同Biz与Dev , 而后者是协同Dev和Ops) , 而经典的DDD领域驱动设计也主张通过“统一语言”来减少业务与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不一致 。
有了低代码后 , 这一状况将得到根本改善:上述各角色都可以在同一个低代码开发平台上紧密协作(甚至可以是同一个人) , 这种全新的协作模式不仅打破了职能竖井 , 还能通过统一的可视化语言和单一的应用表示(页面/数据/逻辑) , 轻松对齐项目各方对应用形态和项目进度的理解 , 实现更终极的敏捷开发模式 , 以及在传统DevOps基础之上更进一步的BizDevOps[2
。
统一开发平台下的聚合效应
低代码尝试将所有与应用开发相关活动都收敛到同一个平台(one platform)上后 , 将会产生更多方面的聚合效应与规模收益:
- 人员聚合:除了上一点所提到的各职能角色紧密协作以外 , 人员聚合到统一的低代码开发平台进行作业后 , 还能促进整个项目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统一化 。
- 应用聚合:一方面 , 新应用的架构设计、资产复用、相互调用变得更容易;另一方面 , 各应用的数据都天然互通 , 同时平台外数据也能通过集成能力进行打通 , 彻底消除企业的数据孤岛问题 。
- 生态聚合:当低代码开发平台聚合了足够多的开发者和应用后 , 将形成一个巨大的、连接一切、有无限想象力的生态体系 , 彻底放飞低代码的价值 。
如果你了解过市面上各种低代码产品 , 不难发现其实这个领域的许多玩家在低代码概念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 比如:低代码领域的另一个巨头OutSystems , 早在2001年就已经创立;而去年也被Forrester评为低代码行业leader之一的FileMaker , 更是诞生于遥远的1985年(正好35岁 , 似乎在疯狂暗示什么) 。 那么 , 如果低代码像前面说的那么好 , 为什么以前没有火起来呢?从技术和业务两个角度看 , 可以归纳为以下原因:
技术成熟度不足
低代码底层的各项核心技术(可视化、模型驱动、RAD、BPMS...)都已经有漫长的发展历史 , 看上去似乎只是新瓶装旧酒 。 然而理智的人都知道 , 任何技术都会遵循所谓的“技术成熟度曲线”(The Hype Cycle) , 不可能刚一诞生就跳过发育直接秀翻全场 , 被大规模采纳和投入生产 。 以模型驱动技术为例 , 虽然十几年前就已经有体系化的理论研究(e.g. MDA)和配套工具(e.g. EMF) , 但在当时的技术背景下 , 由于能力不完备、过于理想化、技术门槛高等原因 , 一直没能在工业界走向主流 。
而如今这个时代 , 支撑低代码的那些“老”技术都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酝酿与市场检验 , 而另一些完美互补的“新”技术(e.g. 云原生、响应式Web)也在飞速发展和走向成熟 , 是时候通过“低代码”这个新酒瓶重新包装上市 , 为亟需新生产力的传统IT市场带来一场真香之旅了 。
业务收益不明显
即使十几年前的低代码技术已经足够成熟 , 也一定不会在当年的应用开发市场上产生现在这样的影响力 。 为什么?因为技术都是为业务服务的 , 而当时的应用开发业务需求可比现在简单多了:没有如今的多渠道(Multi-channel)、多样化体验(Multi-experience)和各种集成与定制需求 , 也不会奢求如今已成为企业级应用标配的弹性、分布式和高可用 , 更是缺乏快速变化的IT业务场景来推动持续集成与快速交付 。
- 5G手机越来越普及,但为什么4G的iPhone依旧那么火热?
- Python高级技巧:用一行代码减少一半内存占用
- 在图上发送消息的神经网络MPNN简介和代码实现
- Linux培训完能到什么水平,之后还需要学习哪些技术?
- 刷爆全网的动态条形图,只需5行Python代码就能实现
- 微信和支付宝崩溃了,原因都是代码0x8badf00d
- 人机交互过程拆解:是什么?怎么做?
- 手机边充边玩,为什么电量却越来越少?看完你就不敢再这样做了
-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什么?为什么使用二进制而不是十进制?
- 为什么iPhone能卖一万,并不觉得贵?分享数码博主内心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