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海听二次元|青年学者谈|宋念申:以国界为中心来思考现代国家形成( 二 )


你这本书和此前的相关领域中哪些学者或者学术议题在进行对话?
宋念申:从问题意识上讲 , 我的书可能更接近彼得·萨林斯(PeterSahlins)对边界国家的讨论(Boundaries:TheMakingofFranceandSpaininthePyrenees,1999) , 或者通差·威尼差恭(ThongchaiWinichakul)对国家地缘机体的讨论(SiamMapped:AHistoryoftheGeo-bodyofanation,1994) 。 他们不是从一个回溯的角度 , 问“某一个国家的边界在哪儿” , 而是问:这种现代的边界感及边界实践 , 究竟怎么来 , 又怎么塑造现代国家?同时 , 我也想介入对民族问题的探讨 。 这一二十年中 , 研究边疆少数民族的作品很多 , 不必一一列举 , 很多作品提出边疆民族在帝国或民族国家塑造中的作用 。 我想问的是 , 从帝国向现代国家(不论我们是否称其为“民族国家”)的转变过程中 , 边疆民族扮演何种角色?东北的边疆民族实践 , 又为什么与西南、西北如此不同?
说到如何看待现代转变 , 我不太同意把现代性和传统对立起来 。 在延边这个地方 , 现代也是在传统中演化、刺激出来 。 西方国家介入很少 , 即便有 , 也是间接的 。 更为重要的因素 , 是地方精英、民众在交涉过程中的实践 。
所以你专著的学术价值 , 不只是挑战盛行的对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理解 , 也包括历史叙述、领土传统 , 以及东亚的领土争议和国际法本身的适用性等问题 。 历史上双方可能根本没有这个现代的边界意识 , 实际就算过去的民众关心边界 , 他们所理解的边界与国家 , 都与我们今天的理解不同 , 是这样的吗?
【栀海听二次元|青年学者谈|宋念申:以国界为中心来思考现代国家形成】宋念申:对 , 我们不能拿现在的框架去分析历史 , 这是第一步 。 第二步 , 我们也要意识到现有框架的形成 , 是有具体的历史背景和意识形态的 。 比如说我们一谈国际法 , 总觉得它就是一个世界公认的权威规范 。 可是 , 看一看国际法形成的过程就知道 , 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国际法是殖民主义工具 。 国际法对于东亚国家意味着什么呢?不要忘了 , 1905年时候 , 韩国被由国际法组成的“国际社会”剥夺了国家资格 。 在书里 , 我有一小节专门分析“无主地”概念是如何被殖民者操弄 , 用来为殖民东北作国际法论证的 。 这些抽象概念 , 背后总体现着特定的政治意识形态 , 和生活在边界地区的民众理解的土地、空间概念 , 差别非常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