嚯嚯妈妈说|长大后差距很大,李玫瑾:“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

每个父母都对孩子寄予厚望 , 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有一番作为 , 因此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失误时 , 家长都会想办法纠正孩子的行为 , 但是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 。
嚯嚯妈妈说|长大后差距很大,李玫瑾:“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
文章图片
一部分父母认为:“要跟孩子讲道理 , 只有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了 , 心服口服 , 才能知道怎么改 。 ”
另一部分父母认为:“棍棒出孝子 , 孩子不听话 , 打打就好了 , 打完之后孩子才会长记性 ,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成才 。 ”
李玫瑾教授是研究青少年犯罪方面的专家 , 她发现很多问题少年受家庭教育影响特别大;因此她经常会在一些讲座中发表自己的想法 , 其中很多教育方式给很多父母提供了思路 , 李玫瑾教授曾经表示:“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 , 长大后差距很明显 。
嚯嚯妈妈说|长大后差距很大,李玫瑾:“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
文章图片
李玫瑾:“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 , 长大后差距很明显
1.对待事情的态度差距很大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 当孩子表现出一定的问题时 , 那么一定和父母脱离不开关系 。 父母总是“暴力”地解决孩子的问题 , 那么也是在告诉孩子 , 遇事用“暴力”是正常的 , 从此在孩子心里埋下暴力的种子 。
经常被父母打的孩子 , 内心往往都比较暴躁 , 也许在她年纪小的时候体现不出来 , 但是当他有能力反抗的时候 , 他们的表现只会更加明显;而那些从不挨打的孩子 , 孩子往往通常会比较理性 。
嚯嚯妈妈说|长大后差距很大,李玫瑾:“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
文章图片
2.与父母的关系差距很大
从孩子出生开始 , 他就会本能的依赖自己的父母 , 然而这种依赖会随着父母的语言和行为发生改变 , 如果父母总是采取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 , 孩子从心底里会对父母产生疏离 , 那些信赖也会变成恐惧 。
“孩子的信任会消失的” , 虽然孩子爱父母是天性 , 但是如果父母不珍惜孩子的这份爱 , 它是会消失的;而那些从不挨打的孩子和父母的关系通常会比经常挨打的孩子好很多 。
嚯嚯妈妈说|长大后差距很大,李玫瑾:“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
文章图片
3.性格差距很大
从小被父母打的孩子 , 因为没有反抗能力 , 只能把自己的不满和怨气埋在心底 , 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 , 长大后虽然他们有一定能力 , 但是他们内心难免受到小时候的影响 , 可能会自卑或者形成讨好型人格 。
而从不挨打的孩子 , 他们则更用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 , 他们能从父母那里得到认可 , 他们往往更能更加自信、积极 。
嚯嚯妈妈说|长大后差距很大,李玫瑾:“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
文章图片
“棍棒式”教育其实是父母情绪的失控
父母不如回想一下 , 为什么我们会放弃“说教”而选择“棍棒式”教育 , 难道真的有那么多次是不打不长记性吗?其实并不是 , 很多时候都是父母觉得束手无策 , 亦或是在情绪的冲动下才动手的 。
因为在孩子气人的当下 , 我们由于各种情绪的催化 , 导致我们做出了打孩子的行为 , 借此希望压制住他们 , 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
嚯嚯妈妈说|长大后差距很大,李玫瑾:“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孩子
文章图片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 , 一定要注意方式和方法 , 如果仅凭打骂就能教好孩子 , 那么就不会出现那么多问题儿童了 。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 , 一定要讲一个“度” , 不仅针对孩子 , 还有父母 , 凡事总往一个方向倾斜就会出现问题;父母也会犯错 , 和孩子交心 , 让他们懂得犯错不可怕 , 但是知错不改就是问题了 。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 孩子心态也会发生变化 , 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 , 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 这样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