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脉支架集采平均降价超90% 价格质量如何平衡引发关注( 三 )


值得注意的是 , 昂贵的高值耗材不止冠脉支架一种 , 为什么冠脉支架会成为全国性耗材集采的“先驱”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隐含着医疗器械行业的一个关键逻辑:国产替代 。
据业内人士介绍 , 如今国产支架的市场份额超过75% , 乐普医疗、微创医疗、吉威医疗和赛诺医疗四家头部企业占据了大部分市场 , 且比例相当稳定 。
但同时 , 目前大部分医疗器械及耗材都面临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和专利控制 , 无论是监管层还是下游采购 , 基本没有选择权 。 神经介入器械、手术机器人、人工关节等高精尖领域的专科耗材 , 国产和进口的比例几乎倒置 。 除了耗材之外 , 高端医疗设备领域也由外企垄断 , 80%的CT市场、90%的超声波仪器市场、90%的磁共振设备均为国外品牌所占据 。
高性能核磁共振成像系统、高端CT机价格通常在500万元以上 , 而高性能的设备意味着更清晰的图像 , 在肿瘤等疾病诊断上面 , 高一个清晰度意味着能看到更详细的人体组织信息 。 几十个像素点的差距 , 就能影响医生对疾病的诊断 。
“目前 , 我国多数耗材是可以国产的 , 尽管国产产品和进口产品在质量上还有一定差距 , 但并非完全需要依赖国外产品 , 可能只有部分耗材需要依赖国外产品 。 但近年来确实应该让企业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产品创新上 , 而不是在产品推销上 。 企业要通过产品创新降低成本 , 缩小自己的产品与进口产品间的差距 。 ”王岳说 , 不过也不影响单纯追求最低价 , 因为药品和耗材太特殊 , 与人的生命安全相关 , 而现在国内的药品和耗材质量参差不齐 。
近年来 , 国家相关部门推出一系列政策 , 试图挤掉高值医用耗材的“水分” 。
在刘鑫看来 , 挤掉高值医用耗材“水分”仍然存在困难 , 但不是太难 。
“现在的问题是 , 要从医院进行限制 , 尤其从医保范围进行限制 。 这次国家医保局的行为恰恰能够有效挤掉‘水分’ , 把价格降下来 , 形成良性循环 。 ”刘鑫说 , “从某种角度来说 , 过去卫生行政部门和药监部门甚至可能是一个利益的分享者 , 所以不会推动进程 。 现在因为涉及医保资金 , 所以医保部门要去动这块蛋糕 。 ”
刘鑫认为 , 这次集中带量采购是一个好兆头 , 通过一些行政手段干预 , 或许才能将“水分”挤出去 。
规范医疗器械发展
价格质量做好平衡
在冠脉支架的中标价曝光后 , 有支架厂商随即向媒体表示 , 冠脉支架不再属于高值耗材产品了 , 甚至直言“原来院内冠脉支架市场规模大概在120亿元左右 , 但这次带量采购 , 市场规模降至10亿元以内 。 未来5年内 , 这一市场也许不会再有创新产品出现 , 带量采购挤掉了行业‘水分’ , 而如今的‘地板价’也没有留出一定的创新空间” 。
对此 , 刘鑫表示不认可 , “医疗器械价格定那么高 , 并不是医疗器械的权利人享受了价格 。 从权利保护的角度而言 , 支架与其他专利产品是一样的 , 过了专利保护期后谁都可以生产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与发明创造没有太多的关系 。 只要还有专利保护机制 , 就有人会去发明创造” 。
王岳则提出另一种看法:“集采带来价格的降低可能导致企业创新研发的合理利润无法得到保障 , 政府集合大量的采购订单 , 以量换价 , 企业往往没有办法应对这种横向的集团采购 , 要么出局 , 要么答应低价 。 ”
王岳进一步分析 , 目前行业内存在的乱象主要是商业贿赂等 , 集采的目的在于把不合理的成本压缩下去 。 但客观而言 , 集采带来价格的降低可能导致企业创新研发的合理利润无法得到保障 , 所以集中采购可能并不是一种最好的采购方式 , 但现在又想不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 所以这是一种次好选择 。
“也许伴随着互联网药品和耗材销售的普及 , 可能会逐渐从集中采购变为分散采购 , 当药品或器材价格的虚高在短时间内被压下去以后 , 或许可以通过集中采购向分散采购过渡的方式找到价格的最佳合理平衡点 。 ”王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