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推送、大数据杀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算法”( 三 )


相关立法和监管亟待加强 , 特别是要强化对算法推荐本身的法治监管 。
例如 , 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规定 , 个人认为自动化决策对其权益造成重大影响的 , 有权拒绝个人信息处理者仅通过自动化决策的方式作出决定 。
11月10日 ,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规定 , 基于大数据和算法 , 根据交易相对人的支付能力、消费偏好、使用习惯等 , 实行差异性交易价格或者其他交易条件;对新老交易相对人实行差异性交易价格或者其他交易条件;实行差异性标准、规则、算法;实行差异性付款条件和交易方式等 , 都可能被认定为“大数据杀熟”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而面临更严格监管 。
北京大学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主任薛军对采访人员表示 , 应针对算法运用的场景、对公民基本权益的影响 , 对算法进行不同强度的监管 。 除了法律规定需更加明确外 , 可以建立某种社会化的评议机制 , 对平台运用算法产生的后果进行评价 , 要求平台基于公共价值予以优化 。
压实平台的社会责任 。 曹欢欢表示 , 今日头条已不完全依赖算法推荐 , 而是一个综合“算法+热点+搜索+关注”的通用信息平台 , 以帮助用户拓展兴趣 。 用户还可以选择关闭“个性化推荐”按钮或“永久清除历史行为” , 自主选择获取信息的方式 。
“应该在算法技术内讲价值伦理 , 把人之为人的一面当作技术本身来考虑 , 倡导企业在商业行为中履行社会责任 。 ”姜奇平认为 , 对算法推荐技术和平台的监管应确保公平和效率、个人信息开发与保护、个人信息与平台信息等方面的平衡 , 在促进数字经济服务业态健康发展层面考虑 , 可按照个性化信息服务所得和付出的均衡原则进行政策调整 。 他建议 , 确保消费者对信息采集者的服务好坏有评判权 , 使消费者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
有专家认为 , 监管部门应督促企业调整业务逻辑 , 将正面价值取向、用户高品质追求作为关键标签纳入算法顶层设计之中;政府、学校、家长、平台各方应责任共担 , 不断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 。
彭训文
彭训文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