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推送、大数据杀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算法”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大数据广泛应用 , 算法推荐让信息传播更加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 , 但也出现了一些乱象——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算法”?
您是否有过类似经历:在求职网站填写一份有关工作喜好的调查 , 网站会自动推送匹配的岗位;打开购物软件 , 发现页面上多是近期搜索或浏览过的商品;通过App阅读一条养生信息 , 随后便会经常收到养生知识、养生产品的广告推送……伴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大数据广泛应用 , 算法推荐技术正在将人们带入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更强的信息传播时代 。
因为算法推荐 , 互联网平台越来越能抓住用户的心 , 帮助人们更加方便、精准地获取信息 , 也牢牢吸引了用户的注意力 。 据不完全统计 , 当前基于算法的个性化内容推送已占整个互联网信息内容分发的70%左右 。 算法推荐逐渐成为各平台“基本操作”的同时 , 诸如低俗劣质信息精准推送、“大数据杀熟”等乱象也凸显出来 。
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推动力 , 算法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移动互联时代 , 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算法”?
互联网平台越来越“懂”用户了吗?
“看完一个短视频后 , 平台会自动推荐很多相关视频 , 很方便 。 ”在北京一家企业工作的陈辉是某款网络对战游戏的“发烧友” , 平时喜欢通过手机观看相关短视频来提高操作水平 。 他发现 , 随着刷短视频的频率增加 , 平台推荐的相关视频越来越多 , “游戏攻略、英雄介绍、对战视频都有 , 电商平台还会推荐鼠标、键盘 。 ”
这些平台的自动推荐功能 , 运用了一种叫算法推荐的技术 。 这是一种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和过滤机制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完成信息内容与用户精准匹配的技术 。
自从1994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组推出第一个自动化推荐系统 , 算法推荐技术如今已深入到资讯、社交、电商、短视频、搜索引擎等平台和互联网应用中 。
互联网平台变得越来越“懂”用户 , 在极大方便用户获取信息的同时 , 也容易引发一些用户尤其是青少年不同程度的沉迷问题 。
“说好只看5分钟 , 结果一刷就是几小时 。 ”贵州省贵阳市的林忠信说 , 他12岁的儿子最近迷上刷一些恶搞的短视频 , 不仅影响学习成绩 , 与同伴一起进行户外活动的时间也少了 。
【精准推送、大数据杀熟……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算法”】从去年5月底开始 , 全国主要网络短视频平台中推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 。 在“青少年模式”下 , 大多数平台主要推送教育类、知识类等有益内容 。 但是 , 在缺乏监护人照管监督的情况下 , 防沉迷系统效果容易打折扣 。
有受访者反映 , 一些新闻资讯、网络社交等平台的个性化推送存在“泛娱乐化信息多、低俗内容多、未经核实内容多”的“三多”现象;一些网络社交等平台防沉迷手段较少 , 容易导致青少年沉迷和盲目模仿 。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邱泽奇对采访人员表示 , 对自我的偏好是人类认知偏好的一部分 , “偏好”阅读可能加速形成“信息茧房”效应和“情绪传染”效应 , 前者易导致视野局限 , 后者易使个人情绪受他人感染 。
一些喜欢网购的人还可能因遭遇“大数据杀熟”而蒙受损失 。 一些平台利用算法技术给不同类型消费者数据“画像” , 判断其偏好、用户黏合度、价格敏感度等 , 使不同用户看到的价格或搜索的结果不同 。 通常是老用户看到的价格比新用户贵 , 或搜索到的结果比新用户少 。
今年“双11”期间 , 北京消费者韩女士发现 , 她通过某App预订一家酒店 , “同一时间 , 不同手机”预订 , 价格相差约1000元 。
9月中旬 , 微博上发起的一个投票显示 , 有1.5万人认为自己遇到价格明显差异的情况 , 占所有投票人员的近八成 。
“算法”是中性的 , 问题出在人身上
算法技术的重要意义在于 , 将此前基于人力的“人找信息”转变成基于电脑自动化运算的“信息找人” , 既极大解放了人力 , 又更高效地完成了人和信息的匹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