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双十一喧嚣过后,复盘电商“三国演义”:下沉、拉新和迷茫( 二 )


这背后体现的是京东这种自营电商和淘宝这类平台的本质不同:前者更像是有互联网基因的实体企业 , 而后者则是单纯的互联网公司 。
支撑起淘宝的 , 是支付宝庞大的用户规模和阿里云的强大计算能力;而让京东成功的 , 很大程度上就是商品、物流园区这样的实体资产 。
虽说京东以互联网商务业务闻名 , 但本质上说 , 这仍是一家根植实体的企业 。 同时 , 他们又用互联网技术反哺实体业务 , 从而进一步提升效率 。
京东在国内建立了第一个5G智能物流园 , 并完成了全流程仓储机器人5G化和云端协同系统验证的实验 , 预计会在今年年底规模化5G智能仓储机器人的生产落地 。 通过技术的不断更新 , 京东的运营效率也一路提升 , 目前其库存周转天数已经下降到了31天 。
京东的实体业务还体现在了制造业上 。
目前 , 京东拥有京东京造、佳佰、LATIT和惠寻等四个自有品牌 , 分别侧重于大众商品、居家生活、运动品牌和下沉市场等领域 。 自有品牌让京东拥有了其他平台上买不到的商品 , 也让京东能在同类型的商品中覆盖更多价格区间 , 据统计 , 2020年 , 自有品牌已经为京东带来了30亿元的收入 。
自疫情爆发以来 , 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已经一次又一次得以彰显 , 京东就选择了一条结合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新型实体”路线 , 刘强东也表示京东是一家“根植于实体经济 , 成长于实体经济 , 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企业 。
京东侧重实体的战略 , 意味着投入高、见效慢 , 但在国家鼓励实体、制造业发展的背景下 , 从长远来看 , 这还是为京东的发展铺开了更多道路 。
拼多多 , 增长不代表一切作为近几年电商界蹿升速度最快的电商平台 , 拼多多在大众眼中的形象一直有些复杂 。
拼多多第一次集中走入大众视线 , 应该是2018年世界杯的广告 , 扎堆的“洗脑式”广告让它和Boss直聘等品给用户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虽然不怎么好 。
随后 , 诸如“小米新品”这样的假冒伪劣产品则让拼多多戴上了“假货集散地”的帽子 。 而为了扭转形象 , 拼多多祭出了一大杀招:百亿补贴 。
2019年 , 拼多多率先开始了百亿补贴活动 , 简而言之 , 就是贴钱换口碑 , 在低价的同时保真 , 借此吸引客户 。 此项活动推出之后 , 拼多多的增长速度就如坐上了火箭般扶摇直上 , 2019、2020两年的活跃用户增速都维持在了35%以上 。 2020年 , 拼多多的GMV达到了1.67万亿 , 同比增长达到了65.7% , 增速依旧惊人 。
但与此同时 , 拼多多在用户心中的形象仍然算不上多正面 。
即便百亿补贴保证了产品的真实性 , 但“保真不保新”的质疑从未消散 , 砍单事件也时有发生 。 对于非价格敏感的用户来说 , 还是更愿意去更省心的官方渠道或是京东淘宝购买 。
从整个公司的角度上说 , 多起员工自杀新闻和“剥夺员工如厕权”的曝光也让这家公司背负上了“血汗工厂”的骂名 , 有的用户甚至开始自发进行抵制 。
从营销手段上 , 拼多多也完全和优雅无缘 。 今年 , 已经有多位视频创作者曝光了拼多多所谓的“拉新领红包”只是一场永远不可能达到终点的“神庙逃亡”;奥运会期间“迎面走来的是拼多多代表队”让无数体育迷回想起了2018年夏天的噩梦;刚刚过去的双十一 , 相信B站用户的动态页面也被拼多多刷屏;更过分的是 , 拼多多的开屏广告还会伪装成其他形式 , 引导用户进入App 。
对于用户来说 , 只要能获得实惠 , 这些都不是问题 。 不过 , 拼多多带来的实惠 , 靠的是不计成本的投入 , 其可持续性还是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
进入今年以来 , 拼多多的营收和用户增长速度均有所放缓 。
第二季度财报显示 , 拼多多的营收达230.5亿元 , 低于市场预期;月活用户数达7.385亿 , 增幅则放缓到了24% , 比起2019年Q1的50%已经减少了一半 。
增长速度的放缓主要来源于获客成本的飙升 , 今年第一季度 , 拼多多活跃买家的获客成本已经上升到了367元 , 比去年同期翻了超过一倍 。
通过烧钱刺激增长的行为注定不能持续太久 , 尤其在拼多多用户数逼近网民总数的当下 , 这条路注定会越走越窄 。 近期甚至有媒体指出 , 因为收益率等问题 , 大批卖家正在逃离拼多多 。
好在拼多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 从财报数据可以看出 , 今年第二季度 , 拼多多营销费用在收入中的占比下降到了45.1% , 创造了历史新低 。 要知道这个数字在过去的三年中长期超过90% , 有时甚至超过了100% , 这似乎也预示着拼多多策略的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