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口太少不好,太多就好吗?现今的北上广就是例子,古人却有妙招( 三 )


在这种背景下 , 北京的人口在短时间内飙升 。
面对这一状况 , 清廷首先出台了一套针对留居京城的外来人口的管理办法 , 也就是保甲制 。 租住民宅的外来人口 , 必须有京籍保人为之担保 , 这种制度与后来的“以房管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
清廷规定:“官府按月点卯 , 酌量分定日期 , 俾得逐一查照循环号簿 , 详细诘问 , 毋许容留来历不明之人” , 那些没有保人的外来人口 , 均会受到遣散 。 雍正年间 , 朝廷又出台了“就食京师流民 , 清查口数 , 资送回籍”的政策 , 有效地防止京城人口的机械性增长 。
不过 , 虽然流民的数量有所减少 , 但这项政策实际上却治标不治本 。 那些背井离乡来到京城的百姓 , 无不是在家乡失去生计的可怜人 。 朝廷不给他们在京城谋生的机会 , 无疑会使他们无处安身 。 在这种情况下 , 就算流民被遣送回乡 , 也会卷土重来 , 再次跻身到“北漂”的行列中 。
乾隆在登基之前就已观察到这一点 , 所以 , 在他上台后便提出了“流民资送势亦有所难行 , 不如听其自为觅食谋生”的设想 。 显然 , 乾隆在此方面比雍正更具远见卓识 。 根据《清文宗圣训》的记载 , 咸丰时期“流民中谋生者 , 多系故土并无田庐依倚之人 , 而必抑令复还 , 即还其故乡 , 仍一无业之人耳” 。
由此可见 , 乾隆朝已开始放宽对流民的管制 , 给他们提供相对宽松的驻京政策 , 允许流民居住在外城中 。
北京|人口太少不好,太多就好吗?现今的北上广就是例子,古人却有妙招
文章插图
清朝前中期 , 康熙敏锐地发现除了八旗子弟和流民之外 , 还有一个群体间接导致了京城人口的机械性增长 。
那些在京城担任要职的官员 , 在为官期间置办了固定资产 , 并将家庭甚至是家族移居到京城 。 在京官光荣退休后 , 往往会选择留在繁华的京城中 。 退休官员与官属在京城繁衍生息 , 逐渐由外来人口转为京籍人口 。 为了杜绝这一现象 , 康熙规定所有被革职、解任的官员 , 都要在第一时间返乡 。
然而 , 虽政策出台 , 但遵守政策的大臣却少之又少 。
按照清廷的官僚制度 , 官员在年过六十后便可申请致仕 。 品阶不高的官员 , 需返回家乡养老 , 只有那些高官或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功臣 , 才有资格留居京城 。 不过 , 政策虽然摆在那里 , 但退休的老臣为国操劳了一辈子 , 皇帝也不好意思以硬性规定将其遣返回乡 , 有时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不得不说 , 在鼓励退休官员返乡养老上 , 乾隆做得依旧出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