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箭9星,8个人完成发射!日本为何痴迷固体火箭?


日本|一箭9星,8个人完成发射!日本为何痴迷固体火箭?
文章图片
日本|一箭9星,8个人完成发射!日本为何痴迷固体火箭?
文章图片
日本|一箭9星,8个人完成发射!日本为何痴迷固体火箭?
文章图片
日本|一箭9星,8个人完成发射!日本为何痴迷固体火箭?
2021年11月9日 , 日本在内之浦航天中心用埃普西隆(Epsilon)运载火箭将9颗卫星发射到56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 , 这是Epsilon火箭2013年以来的第5次发射 。
Epsilon是一枚日本国产的固体运载火箭 , 其箭长26米 , 直径2.6米 , 发射质量96吨 , 可将700千克载荷送到500公里高度太阳同步轨道 。 值得注意的是 , 火箭设计者森田泰弘称这枚火箭仅需要8个人参与发射 , 如果条件允许 , 它能“从世界上任何地方控制”发射!
埃普西隆(Epsilon)运载火箭
这就不禁令人产生联想:为什么日本宇航开发机构(JAXA)执着于研制这样一枚固体火箭 , 并且大力精简其发射程序?这种火箭除了发射卫星 , 还能做其它用途吗?
航天爱好者大多知道 , 如果你要发射卫星 , 固体火箭并不是最优选择 。 固体火箭推力大 , 但它的比冲远不如液体运载火箭 , 并且由于精度不好控制 , 卫星入轨偏差很大 。 日本作为航天大国 , 他们的科学家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基本道理 , 为什么依然对研发固体火箭始终抱有执念?
其实 , 日本搞固体火箭有“悠久”历史 , 它的第一枚“铅笔火箭”就是固体喷气火箭 。 1955年 , 东京大学教授伊藤川贤二就制造了第一枚小火箭 , 火箭总共才23厘米长 , 跟支铅笔差不多 。 为了测试“铅笔火箭” , 伊藤教授做了一个水平发射轨道 , 再通过火箭穿透多层靶纸来绘制弹道 。
铅笔火箭
固体火箭的优势是它比液体火箭简单 , 不需要燃料箱、复杂的管路和发动机 。 在宋代 , 中国就出现了最早的固体火箭 , 今天孩子们玩的“窜天猴”“二踢脚”就是最简单的固体火箭 。 火箭燃料在燃烧室里剧烈燃烧产生炙热废气 , 膨胀气体从狭窄的尾喷口喷出来产生推力 , 于是向相反方向推动火箭前进 。
液体火箭与固体火箭的区别
在“铅笔火箭”之后 , 日本稳步推进它的固体火箭技术 , 先后开发了“婴儿”“卡帕”系列 , 把火箭越做越大 。 1970年 , 日本利用“拉姆达”(Lambda)系列的L-4S火箭将第一颗人造卫星“大井”号送上太空 , 成为继苏、美、法之后世界上第四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
自“拉姆达”之后 , 日本人开始用希腊字母“μ”打头研制M系列固体火箭 , 其中M-3SII是为数不多采用全固体推进的运载火箭 。 2003年 , 日本用M-V火箭成功发射小行星探测器“隼鸟”号 , 成为固体火箭的巅峰之作 。
日本的固体火箭系列
虽说M-V火箭推力更大 , 但无奈发射成本高达7000万美元 , “被迫”于2006年退役 。 次年日本开发“埃普西隆”系列运载火箭 , 它每次发射成本3800万美元 , 但运载能力大大缩水 。
为了节省研发成本 , 日本采用了H-IIA液体火箭的固体助推器作为Epsilon的第一级 , 用M-V火箭上的M-34C、KM-V2b作为第二、第三级 , 最上面的轨道调整级CLPS液体火箭发动机引进的是美国技术 。
有朋友说 , 不对呀!日本的N和H系列就是液体发动机 , 技术还是很先进的呀!实际上 , 日本1970年开始研发N-I型火箭时 , 用的就是美国德尔塔火箭的发动机 , 并且发动机的核心技术对日本保密 , 火箭出了问题只能依赖美国人来解决 。 1986年日本开始自行制造H-II型火箭 , 结果遭遇多次失败 , 其后H-IIA火箭的发动机技术依然来自于美国 。
日本液体火箭主要靠美国技术
【日本|一箭9星,8个人完成发射!日本为何痴迷固体火箭?】由此可见 , 日本这个“航天大国”其实是被美国人捏着脖子 , 它要想不受限制地发展火箭技术 , 只能依赖固体火箭 。
固体火箭燃料燃烧得越猛烈、参与燃烧的燃料越多、尾喷口直径越小 , 火箭燃烧室里的压强就越大 , 它输出推力就越大 。 当然了 , 火箭的外壳也得足够坚固 , 否则它就变成一个大炸弹 。
美国航天飞机巨大的橙色燃料箱两侧各捆绑了一枚固体火箭(SRB) , 每个助推火箭海平面推力1270吨 , 最大推力达1500吨 , 为了维持箭体内的强大压力 , SRB的外壳使用2厘米厚的高强度钢板焊接而成 , 单一个空壳就重达9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