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警惕!一些地方“山上毁林造地,地里重新种树”

:原题为_半月谈|警惕!一些地方“山上毁林造地,地里重新种树”。
为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 , 我国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 占多少补多少 。 然而 , 这个政策却在一些地方被滥用 , 削山造地、占优补劣、弄虚作假等种种造地乱象迭出 。 半月谈采访人员调研还发现 , 造地卖指标成了一些县区的生财之道 , 并由此催生出一种畸形的“毁林造地财政” 。
耕地关乎粮食安全 , 林地关系生态安全 。 受访干部专家表示 , 一些地方算经济账不算生态账、重耕地指标不重耕地质量 , 是土地财政依赖症的新变种 , 不仅变相侵蚀了耕地红线 , 也破坏了生态红线 , 这股歪风必须刹住 。
1 山上毁林造地 , 地里重新种树
当下 , 一些地方正出现一股造地冲动 , 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面积动辄是任务量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 不少新增的耕地都在山上 , 一些项目在选址立项、施工验收、耕种管护等环节乱象丛生 。
在南方某地采访时 , 半月谈采访人员看到路旁立着一块“国家森林防火综合治理项目”的标牌 , 但不远处一大片山坡已被开垦成阶梯状 , 并铺设了水渠 , 大面积黄土裸露 , 与附近的山林形成鲜明反差 。 附近村民说 , 过去山上有松树、杉树 , 郁郁葱葱 , 近年来当地政府用挖土机把这里推成耕地 , 但“新造的地里玉米、土豆都难长 , 更不要说种粮了” 。
根据有关规定 , 对一些残次林地等经评估认定后可统筹纳入土地整治范围 , 但在实际操作中 , 一些地方大打“擦边球” 。 中部某省林业局一位副局长说 , 一些林地不允许也不适宜开垦耕地 , 但有的地方在未向林业部门报批的情况下就违法毁林开垦 , 造出来的耕地质量堪忧 。
国务院办公厅今年9月下发通知 , 要求坚决制止各类耕地“非农化”行为 。 然而 , 一些新增耕地尤其是在山上造出的耕地 , 由于耕作条件较差 , 难以用于粮食生产 , 有的重新种上了树 。
中部某县自然资源局局长在接受采访时说 , 近年来县里工业发展、房地产开发等占用耕地4000多亩 , 大多是县城周边的优质地块 , 造出来的地则大多在乡镇山上 。 半月谈采访人员在一个山林造地现场看到 , 从地面到山顶被开垦成10多级的阶梯状耕地 , 有的因为缺水而龟裂 , 有的种上了杉树、油茶树等 。
半月谈|警惕!一些地方“山上毁林造地,地里重新种树”
文章图片
2 重指标不重质量 , 造地竟成生财之道
一些地方造地冲动背后 , 是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带来的“收益诱惑” , 地方政府将造地作为生财之道 , 催生出一种畸形的“毁林造地财政” 。 一些基层干部给半月谈采访人员算了造地中的三笔财政“收支账” 。
第一笔账:买指标不如造指标 。
中部某县距省会仅40余公里 , 近年来因工业园区、重大项目建设等力度加大 , 供地难问题日益突出 。 当地自然资源局负责人介绍 , 前些年县里曾花三四万元一亩的价格到外地购买耕地占补平衡指标 , 后来指标价格越涨越高 , 达到七八万元一亩 , 而县里造地一亩成本仅五六千元 。 半月谈采访人员了解到 , 从2017年开始 , 该县明确提出“造地提速” , 造地中不惜大面积毁林开垦 , 规模上万亩 。
第二笔账:卖指标堪比卖地 。
造地的更大收益来自卖指标 。 根据有关规定 , 一些地方难以在本行政辖区内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 , 可在市域或省域内按照一定价格进行调剂补充 。
半月谈采访人员采访发现 , 一些地方新增耕地面积远超本地占补平衡需要 , 如南方某县一年的土地开发任务为1200亩 , 实际使用的占补平衡指标约300亩 , 但当地多的时候一年造地7000多亩 , 目前剩余占补平衡指标达1万多亩 。 当地自然资源局负责人说 , 造一亩地投入8000多元 , 异地交易价格却高达9万元 , 当地最多一年卖了近3000亩指标 , 创收约2.7亿元 , 占当年全县财政收入的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