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王维和陶渊明的诗 谁更优秀 苏轼给出了一个评价( 二 )


王维很长时间是“半官半隐”;是“带薪隐居” 。 是没有过过苦日子 , 也过不了苦日子的人 。 与王维不同的是 , 陶渊明的常态是隐居;做官则是因为“亲老家贫”、“母老子幼” , 家里太穷 , 为了养家糊口 , 才去当一点小官 , 挣一点生活费;一旦形势险恶 , 立马就回归田园 。 而王维“挂职”朝廷 , 回归山林主要是潜心修佛 , 修身养性;与在贫困线上挣扎的陶渊明完全不是同一种人 。 如果说王维是“贵族诗人”、“精英诗人” , 那么 , 陶渊明就是“乡村诗人”和“草根诗人” 。
同样是隐居 , 他们之间不仅有“贫隐”、“富隐”的差别 , 而且 , 隐居的原因、背景、思想 , 包括两个人的性格、生活习惯、爱好和关注点都是不同的 。
譬如外出 , 疲乏了 , 要坐下休息 , 有“洁癖”的王维是一定要坐在“清泉”洗过的白石上才能休息的;而陶渊明却可以在林边 , 在田埂上坐坐 , 因为陶渊明热爱自己家乡有“温度”的泥土 。
王维有时在《终南别业》里“偶然值林叟 , 谈笑无还期 。 ”在《终南山》里“欲投人处宿 , 隔水问樵夫 。 ”其实都是陶渊明《归园田居》中遇到“采薪者”的格式 。
比起王维有裴秀才等朋友;陶渊明在南村的“素心人”朋友更多 。 《移居》诗中:“昔欲居南村 , 非为卜其宅 。 闻多素心人 , 乐与数晨夕” , “春秋多佳日 , 登高赋新诗 。 过门更相呼 , 有酒斟酌之 。 农务各自归 , 闲暇辄相思 。 相思则披衣 , 言笑无厌时” 。 尤其是“邻曲时时来 , 抗言谈在昔 。 奇文共欣赏 , 疑义相与析” , 没有什么比这种在诗文上的互相欣赏 , 在疑难时一起分析更好的朋友们了 。 除此之外 , 陶渊明还有真正的农民朋友 , 他们“时复墟曲中 , 披草共来往 。 相见无杂言 , 但道桑麻长 。 ”(《归园田居》其二)这是很不容易的 。
王维、陶渊明的诗谁更好?“超级裁判”苏轼的评判很重要
王维和陶渊明虽然都写五言诗 , 但几乎没有什么可比性 。 大家公认的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 。 陶渊明用的五言 , 是五言刚诞生不久 , 五言诗的写法像陶渊明一样不富裕;许多平仄、对仗、语言技巧都是陶渊明以后齐梁诗人集体创造的 。 而到了王维的时代 , 五言诗已经成熟了 。 运用成熟的五言形式 , 前人许多精美的意象、巧思可供借鉴 , 写起来自然不同;好像一个划的是小舟 , 一个乘的是画舫 。
当然 , 诗人的创造性、理想和感情有时会突破形式;因为我们都不在写诗 , 我们都在写我们自己;自己的精神、人格、天赋和艺术技巧 , 会决定诗歌的高度 。
陶诗的风格特点 , 其实不是我们所误解的“平淡” , 而是渊深朴茂、清腴闲远、清新醇厚 , 是“低调”的“奢华”;因为具有震撼力和超越时代而不被认识 。 尤其那些表达知识分子、读书人“精神定力”的诗篇 , 其人格力量和艺术力量像长虹一样高悬在中国诗学的天际 。
你可以把诗写成音乐 , 写成图画 , 写成精美的珠玑 , 但你不可能把诗里的树木 , 诗里的飞鸟 , 诗里的桑麻 , 都写成“有温度”的自己 。 陶渊明的“众鸟欣有托 , 吾亦爱吾庐 。 ”(《读山海经》)“山气日夕佳 , 飞鸟相与还 。 ”(《饮酒》其五)“桑麻日已长 , 我土日已广 。 ”(《归园田居》其二) , 都是今天仍然活着的具有人性的象征 。
那么 , 王维与陶渊明究竟谁的诗更好?宋代有一个“超级裁判”——那就是苏轼 。
在众多诗人中 , 苏轼评价过陶渊明和王维 。 细绎苏轼对他们的评价 , 我觉得里面很有深意 。
苏轼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 , 独好渊明之诗 。 渊明作诗不多 , 然其诗质而实绮 , 癯而实腴 ,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 , 皆莫及也 。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四:五柳先生下) , 这里的“曹” , 应该指曹植;“刘” , 应该指刘桢;“鲍” , 应该指鲍照;“谢” , 应该指谢灵运;到了唐代 , “李” , 应该指李白;“杜” , 应该指杜甫 。 要注意的是 , 除了李、杜以外 , 苏轼只说:“诸人” , 一笔带过 , “皆莫及也”的唐人名单里 , 没有提到王维 。 这是苏轼无意的呢?还是有意的?我以为是有意的 , 因为苏轼对王维同样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