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职场|获奖文创作品都去哪儿了?(上)( 二 )


▲ 小树设计的《相由心声》八音盒系列作品在追踪获奖文创作品的去向之前 , 或许应该首先回答“设计为何而作”这个题目 。 当下 , 各种类型的文创大赛遍地开花、鱼龙混杂 , 在我看来 , 造成这一趋势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动因是参赛群体的内在需求 。
文创比赛、展览的参加群体无外乎几类:从事文创的设计师、院校师生、专利权持有人、工艺美术师、手工艺制作者、非遗传承人等 。 在我参加各类文创比赛、展览的闲暇 , 我和其他的一些参赛者也常常在一起聊天 。 大家除了但愿通过参加文创比赛、展览让自己的设计转化成产品、真正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外 , 不同身份的参赛者实在还有着各自不同的诉求 。
好比 , 有一些人可能已经在某个领域做品牌做得很成熟了 , 但仍然非常热衷于介入各类评奖流动 , 由于他们以为夺得名次意味着取得了某种程度的认可 , 而“被认可”的次数多了 , 其作品的高贸易附加值也就有了更为客观的佐证 。 所以 , 他们更看重荣誉背后带来的潜伏商业利益 , 设计的转化落地并不是重点 。
再好比 , 有些参赛者在企事业单位任职或者是院校的师生 , 参加比赛更像是一种给个人职业技能水平攒“积分” 。 有过在某个大赛获奖的经历对于评职称、找工作等 , 即便不是必选项 , 也是很好的加分项 , 所以他们来参赛往往也是取得名次 , 点到则止 。
撇开以上这些因素不谈 ,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 , 文创比赛的获奖作品鲜见于世可能还有一种情况:作品受自身属性的限制而无法批量生产 , 经由设计、制作、获奖、参展等环节后 , 顺利找到了买家 , 被“雪藏” 。
我设计的《相由心声》八音盒系列作品去年获得了2019世博·金茶花文创比赛的银奖 , 它是一套运用大理白族银器制作工艺制作而成的12件生肖动物造型的八音盒 。 实在 , 我的这套设计缘起于我想给我的小侄女预备一个生日礼物 , 但是做着做着就做成了一套12件 。 能够在比赛中获奖 , 我觉得真的是蛮幸运的 。 对我来说 , 它终极的归宿可能就是卖给一个喜欢它们的买家 , 这样我能尽快收回本钱 。 究竟 , 制做这样一套贵金属的作品 , 对刚刚走出校园的我来说 , 投入仍是蛮大的 。 而且 , 这类文创作品的文化属性更加夸大特色材质和手工附加值 , 因此市场的需求未必很大 , 要批量生产也并不现实 。

“针对的是不是伪需求、伪痛点?”
答:陈文(杭州膳佳家居用品有限公司创始人CEO)
读职场|获奖文创作品都去哪儿了?(上)
本文插图
▲ 陈文设计的金怪兽马克杯套装文创设计作品获奖了就一定能落地 , 成为“爆款”吗?未必见得 。 对于“爆款”而言 , 设计既不是充分条件 , 也不是必要条件 。 设计的作用更详细的表现是进步产品的竞争力、晋升用户体验、为品牌创造溢价空间 。 因此 , 一个产品是在保证了品质 , 有了市场需求 , 获取了价格优势之后 , 再谈到更精妙的设计的 。
谈到文创 , 人们通常在说它的狭义概念 , 好比针对某个博物馆等机构设计的比较显性文创产品 , 或者一些不追求显性表达的对传统文化、娱乐IP、时尚IP等深耕细作的创意设计 。 而从广义来讲 , 没有产品不是文创 。
对于文创作品而言 , 获奖的确是一种肯定 。 但要完成文创作品的创意变现 , 实现产品的终极落地 , 实际上要考量的是三个维度:贸易导入、用户需求和供应链完备 。 任意一个维度的不适配 , 都会导致产品的半途流产 。
一个产品设计之初就需要想清晰它的贸易逻辑 , 如何定价 , 有没有渠道 , 它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 其次 , 要从用户的视角来审阅 , 这个设计针对的是不是伪需求、伪痛点 , 在现阶段是否有必要花费一定的代价来实现 。 再次 , 要衡量好如何做到控制本钱、晋升品质来实现设计 , 这其中要考虑的内容非常之多 , 好比如何让工人快速纯熟制作工序和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