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在线教育巨头瞄准新风口:市场规模4000亿( 三 )


业内人士向「子弹财经」透露 , 很多公立学校愿意为智能硬件这类基础设施买单 , 却不太愿意为软件买单 。 更要紧的是 , to B或to G类机构通常会面临回款的难题 , 而此前to C类教培机构一般采用预收费模式 。
陈晶提到 , 如果是五万元或十万元以内的订单 , 由学校校长直接签字支付即可 , 而订单金额一旦超出上述范围 , 则需要公开招投标 , 及走后续审批流程 。 走审批流程意味着会产生账期 。
“比如 , 50万-200万的订单 , 回款至少需要半年时间 , 5个亿的订单 , 回款至少需要三年 。 甚至一些应收账款被拖欠太久 , 机构最终只能按坏账处理 。 ”她说 。
据她了解 , 在业内类似的坏账情况较为常见 , “很多人都觉得选择接受to B服务的机构有钱、有预算 , 没错 , 机构是有钱是有预算 , 可问题是机构也有账期 , 大部分玩家在进入这个市场时 , 根本意识不到账期有多长 , 要承担的风险有多大 。 ”
当然 , 很多智慧教育玩家正通过提升销售价格的方式来缓解账期问题 。 比如 , 成本仅需1000元的智慧教育产品向公立学校售卖高达1万元 , 多出来的9000元利润被用于走关系、激励老师、渠道抽佣以及填补坏账窟窿等 。
此外 , “如何在决策者、付费者和使用者三方需求中寻得平衡”也成为诸多智慧教育玩家难以逾越的一座大山 。
这是因为智慧教育产品或系统的决策者、付费者和使用者等三方分离 , 各有所需 。 据陈晶介绍 , 学校的决策者更关心学校升学率、生源质量以及办学特色等 , 而教育局等付费者更偏向酷炫、技术含量高等卖点十足的智慧教育产品或系统 。
不过 , 教师这类一线使用者更在乎智慧教育产品或系统是否稳定可操作 , 以及能否为其降本增效 。 “酷炫的东西未必好用 , 公立学校如同‘拼多多市场’ , 很多一线老师对产品的功能要求是能用就行 。 ”陈晶补充道 。
图 / 摄图网 , 基于VRF协议
值得一提的是 , to C类机构转型G端 , 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他们无法适应另一个组织和体系下 , 完全陌生的、漫长的决策链 。 “他们不会很快理解教育局局长、校长、老师等不同角色的各自考虑 。 ”陈晶称 。
而摆在智慧教育玩家们面前还有另一个难题——要如何做到科技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
在周林看来 , 要实现上述融合 , 机构不仅要懂技术 , 也要深刻理解教育 , 尤其是理解公办教育管理、教学的方方面面和学校的实际需求 , 唯有这样才能打造出一款真正帮老师减负增效 , 提高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产品 。
“这不是一个纯粹的科技企业或互联网企业想做就能做成功的 。 ”周林说 。
当然 , 有些机构给出了一个相对可行的解决思路 。 就拿晓羊集团来说 , 该公司的大部分管理层人员 , 曾在公办学校当过校长、信息中心主任、老师和教务等 , 对学校教学和整体运作有较深入的了解 , 为了能够及时响应不同地区的学校提出的需求 , 晓羊集团还组建了一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服务团队 。
另据「子弹财经」了解 , 在未来 , 智慧教育玩家除了解决上述难题外 , 还需要打造一个数据完全融通的整体解决方案 。
周林提到 , 很多学校面临严重的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的问题 。 而因为数据都留存在各个碎片化的系统中 , 导致一个老师需要记忆和管理多套用户名和密码 , 一个同样的期末考试数据需要老师在多个系统进行重复的操作 。
这样的问题显然使学校无法真正进行大数据分析 , 形成有效的数据画像 , 更无法为学校留存有价值的数据资产 。
所以 , 一个数据完全融通的整体解决方案 , 对学校来说是最为渴求且迫切的 。 “但问题是 , 要想把所有底层数据融合打通 , 除了需要深刻理解公办教育管理、教学等方面的实际需求 , 也需要竭力攻克来自技术层面的难关 。 ”周林说 。
可以肯定地说 , 在这一轮智慧教育的新混战中 , 每一个进场的玩家都无法逃避上述任何一个挑战 , 因为公立学校在筛选合作伙伴上越来越严格 。
据周林回忆 ,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初期 , 由于对智慧教育的落地性能和效果都不熟悉 , 学校普遍会选择安全性、可靠性更有保障的知名企业或大品牌 。 而今 , 学校更关注的是机构提供的智慧教育产品或系统能否真正用起来 , 能否帮助老师实现真正的减负增效 , 提供的服务是否真正有效……
“现在很多学校已经不再是领导一人决策 , 他们在采购之前 , 通常都会要求机构提供一段时间的试用 , 且试用过程中会听取老师的使用反馈 , 并对产品进行深度了解后才做出采购决策 。 ”周林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