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心脏|40 岁,我给自己换了一颗「钛合金心脏」( 二 )


饱受折磨的不仅王洋洋一个 。
根据临床统计 , 心衰患者中 , 只有 50% 的人能达到五年生存期 , 而重度心衰患者中 , 只有 50% 的人能活过一年 , 心脏疾病单纯依靠药物几乎无法恢复 , 而重度心衰一旦发生 , 其他器脏也将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病变 , 身体机能很快就将全盘崩坏 。
而传统的心脏移植问题在于 , 供体数量太少 , 「找到和我血型一样、体型一样、各方面都契合的心脏太难了 。 」王洋洋叹息 。 目前 , 我国至少有 890 万的心衰患者 , 其中晚期心衰患者近 100 万 , 而全国每年心脏移植的手术大约只有 400 台 。
住院期间 , 王洋洋曾亲眼目睹了对床病友的死亡 , 一个被窒息和水肿困住的心衰病人 , 生命一点点流逝 , 直到最后都迟迟无法闭眼 。
「我就在对面看着 , 感觉这么死了还不如直接给我来一针 , 我在睡梦里死了就好了 。 」
02
进化的「心脏」
「很长一段时间里 , 我们都是在以学术界的研究为主 , 顶多做到动物试验这个程度 , 无法把一个真正的产品送到临床 , 以此来拯救生命 。 」业内人士告诉极客公园 。
王洋洋第一次知道自己可能还有另一种选择 , 是在 2019 年年初 。
「当时北京的医生推荐日本的一个人工心脏」 , 王洋洋的母亲去看了那个产品 , 黑色的管道从人体模型的腰间戳出 , 连接着一个工具箱大小的黑色背包 , 「我妈回来之后十分难过 , 她说这要是装上了人就废了」 , 稍显笨重的机器将会给生活带来巨大的不便 。
人可以犹豫 , 但是心衰的速度不会放缓 。
2019 年 8 月 , 王洋洋突发重度心衰 , 被拉到北京治疗 。 这时国内的同心医疗有一个新一代的人工心脏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 电池和控制器的体积更小巧了 , 可以直接挂在腰间 , 王洋洋终于觉得可以接受了:「太神奇了 , 科技已经到这一步了吗?」
手术有 65% 成功的概率 , 术后要永远背着一台机器 , 王洋洋心里十分没底 , 但还是决定一试 。 手术成功了 , 王洋洋是全国第 11 个接受「人工心脏」植入手术的患者 , 最初的几例都是出于人道主义救援 , 真正综合各项指标后确定要植入的患者 , 王洋洋是第 4 个 。
「当时在国内人工心脏确实比较少见 。 」张医生如今是国内某医院心外科的主任医师 , 「我也是 18 年去美国参观学习的时候 , 才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人工心脏相关的手术 。 」
国外相关的研究确实开始得更早 。
上世纪五十年代 , 外科医生们就开始尝试研发出一款人造的定速装置——心脏起搏器 , 用人造起搏器发出的正常信号代替给心脏传输的异常刺激信号 。 当时美国、瑞典的一些实验室已经开始尝试研发出一款足够高效的小型心脏起搏器 , 能够直接植入人体 。
人们做的很多努力都指向了一个方向:制造一颗人工心脏 , 一种机械 , 可以在那些饱受心脏病折磨的人体内跳动 , 跳动几年甚至一直跳动 。
格莱特巴奇和他发明的心脏起搏器|Integer
1960 年 , 格莱特巴奇发明的心脏起搏器在 10 位病人的体内植入 , 同年十月 , 格莱特巴奇把设备卖给了一家名叫美敦力的公司 。 美敦力在未来的「人工心脏」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 , 到 2012 年 , 其全球销售额就达到了 162 亿美元 。
经过近 30 年的努力 , 第一代气动泵型人工心脏 Heartmate I 于 1986 年首次被植入人体 , 它需要连接一个洗衣机大小的外界机器 , 随着泵血会发出巨大的声响 。
第二代流体动力轴型泵的人工心脏 Heartmate II 于 2003 年问世 , 其可靠性和便携性都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 患者只需在体外背个背包或着腰包 , 就能自由活动 。 但在临床试验前的动物试验中 , 第二代产品出现了凝血障碍和部分机械故障 , 因此在 2001 年 , 研究人员又提出了第三代磁悬浮式人工心脏 。
2014 年 , 人工心脏领域的领头羊 , Thoratec 公司研发的 Heartmate III 横空出世 , 顿时造成医疗领域和资本市场的双重轰动 。 Heartmate III 使用的即为第三代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架构 , 它进一步解决了第二代产品中轴流泵设计存在的缺陷 。
第三代人工心脏的泵体中 , 转子的上方和下方分别是电磁体和永磁体 , 工作时 , 首先调节电磁铁的磁场强度 , 将转子悬浮在腔体中 , 随后再调节电磁铁的电流大小 , 实现磁场的变化 , 从而带动腔体内液体的流动 。 全磁悬浮式的架构减少了机器与血液之间的摩擦 , 其稳定性和适配性大大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