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01
最近几年 , 国产品牌在国内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 , 过去被大家热衷的洋品牌反而没那么吃香了 , 国潮崛起之势愈演愈烈 。
根据百度发布的国潮搜索大数据显示 , 2021年品牌的关注度方面 , 国货为“洋货”的3倍 , 在服饰领域 , 本土品牌关注度空前 , 品牌内涵得到了全面升级 。
仔细回想一下 , 这一切好像都绕不开一家企业 , 那就是李宁 。
因为李宁是首个将“国潮”概念引入服装产业 , 并且受到追捧的第一家企业 , 后来安踏 , 361度等才相继跟上 , 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现象 。
那么 , 李宁是怎么和国潮一同崛起 , 他们的核心逻辑是什么?
02
李宁的迷途与出路
别看现在李宁凭借着国潮获得了足够高的国内外认可和知名度 , 但他在2011年到2014年的三年时间里一度深陷危机 , 差点一蹶不振 。
2008年奥运会的全民奥运热情 , 让整个体育运动得到了极大的关注 , 这也让企业产生了误判 , 生产了极其夸张的库存 , 还有同步扩张的线下门店以及经销商 。
据说运动品牌的库存达到了停产3年都卖不完的储备量 。
结果 , 消费者对运动的热情在奥运会之后逐渐减弱 , 再加上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 , 很多经销商囤积的货卖不出去 , 而整个分销体系链条又特别长 , 执行又很臃肿 , 市场上的一手需求要很晚才能传递到生产商手中 。
当时所有的运动品牌都深陷严重的库存泥潭 , 李宁也不例外 。
对于当时的李宁来说 , 除了库存之外 , 品牌定位还出现了偏差 。
李宁想从时尚 , 炫酷入手 , 打造“90后李宁”这个定位 , 偏向于年轻人 , 他们签下了林志玲做代言人 。
结果 , 李宁本身的设计不够惊艳 , 再加上林志玲和李宁的目标客户并不符合 , 反倒是转型失败 , 不仅没能获得年轻人的关注 , 反倒是流失了大量的老客户 。
还因为设计时尚感不足被媒体和网友嘲讽批评 , 李宁迷失在品牌定位的迷雾当中 。
后来 , 已经半隐退的李宁本人亲自出山 , 果断关闭亏损门店 , 开始去库存 , 稳固公司产品 , 在渠道、零售以及供应链管理上逐渐向互联网和数字化靠拢 , 李宁的营收逐渐稳定下来 。
真正让李宁振翅高飞 , 市值3年翻了12倍的原因 , 还是2018年李宁在海外时装周的一炮而红 , 彻底将李宁和国潮划上了等号 。
在时装周上 , 李宁首次将“中国李宁”四个汉字作为设计元素运用在服装上 , 并且以专业运动+运动时尚为方向 , 定位明确 , 又兼顾了时尚潮流的属性 , 彻底打响了中国李宁这个品牌 。
尝到甜头的李宁又和人民日报、红旗、敦煌这些具有强烈中国标识的品牌合作 , 彻底稳固了李宁国潮一哥的身份 。
当然 , 李宁和国潮能够高速发展 , 本质上还是借了东风 。
什么东风呢?
03
国潮兴起的三个前提
我们知道事物的成败都由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共同影响的 , 国潮的兴起也不例外 。
我们先看内因的三个原因 。
第一、产品的质量得到认可 。
对于本土品牌来说 , 我们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走过了40多年的时间 , 以服装为代表的多数产业从最初百舸争流的莽荒期 , 经过大浪淘沙 , 最终留下的都是精耕细作的行业佼佼者 。
国产品牌从当初的代工开始 , 实际上是一直处在残酷的商业竞争当中 , 对于产品质量的优先级特别高 , 毫不夸张的说 , 在制造的工艺上 , 我们与国外巨头们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 , 甚至某些产品质量早已超越国际品牌 。
第二点 , 国产企业品牌意识觉醒 , 有了从卖货思维到卖品牌思维的转变 。
顶级服装产业最终竞争的究竟是什么?
并不仅仅是产品本身 , 而是为产品背书的品牌 , 这也是我们经常能看到“联名款服饰”广受追捧的原因 。
- 艺术|让日常生活美起来|南京东路上竖起潮流新地 沉浸式展览开启治愈之旅
- 周易|让日常生活美起来|隐于市的“江湖人”,午休一小时仗剑走天涯
- 世界杰出|烟台市政协委员孙健:要让游客一来烟台,就知道到了国际葡萄酒城
- 赵丰|让文物走进生活 文旅商共建博物馆落地杭州
- 专家们|殷墟大墓曾出土一个鼍鼓,古人制鼓为何不去甲片,让人至今想不通
- 杭州|让文物走进生活 文旅商共建博物馆落地杭州
- 绘本|故宫又上新了!《了不起的故宫宝贝》让故宫文物“活”起来
- 孙庆伟|让大遗址成为社会共享的文明课堂(坚持“两创” 书写史诗)
- 新国标让中国白酒“更好喝”
- 社区|潍城区“非遗进社区 文化润万家”系列活动让群众幸福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