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煮歷史|为何总有人坚信不疑?,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这么假( 二 )


除此之外 , 虽然整部三国演义是三分虚--七分实 , 但是具体到诸葛亮身上都是演义成分远大于真实历史成分 。 罗贯中结合元末农民起义的战术 , 将历史上一笔带过的很多重大战役进行了具体的想象和模拟 。
这当中孔明的谋略十分重要 , 蜀汉一旦不用孔明就会失败 。 而在历史上 , 诸葛亮一手擎天的全能形象是在刘备去世之后才出现的 。 而且罗贯中考虑到受众的认知水平 , 几乎没有提及战场背后的经济因素和复杂的派系斗争 , 给人以蜀汉赢着赢着就亡国的认知偏差 。 但不论如何 , 全知全能的诸葛亮已经深入很多人的心里 , 对诸葛亮的集体记忆基本稳定下来 。
在从历史人物到民间形象的演变中 , 诸葛亮由脚踏实地、行事谨慎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 变成了法力无边的术士 。 原本颇有心机和知人之明的刘备 , 对诸葛亮并非专任 。 但在文学作品中 , 也被平庸化为对诸葛亮言听计从 。 至于和孔明没有太多瓜葛 , 历史形象近乎完美的周瑜 , 则被黑化为心胸狭窄的代名词 。
为北伐中原而进行的南中治安战 , 由于后来的胡汉战争 , 而被后代寄予了太多的希望 。 这些关注度和南中战役的历史作用其实是不成比例的 。 孔明和蜀汉政权 , 隐隐约约成为了中原主义的寄托 , 这都是诸葛亮始料未及的 。
可以说在经过人们的世代传播后 , 一个历史人物越是出名 , 人们对他的集体记忆 , 就越发远离他的真实形象 。
但越是虚假的东西往往越被人相信 , 因为这些虚构的东西是按照人的意愿打造出来的 , 更符合人们的内心期盼 。 人们很多时候不关心真相 , 只是需要安慰 , 需要一种情绪的宣泄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