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朋友圈的旅行是怎么样的
谢邀,特意写了篇小稿说说。等在微信号北京朝阳群众上(BJCYQZ818)前不久,久未露面的朴树以一首《平凡之路》重回乐迷视野,引得一片情怀泛滥,让无数热血青年想卷起铺盖奔向旅途。群众君当时反应迟钝,反射弧却在国庆假期来临之前给了回应,脑子突然回想起歌词里大概有这么一句:你想跨过山和大海,就得穿过人山人海。给国庆旅游代言,非此曲莫属。只是诸位的平凡之路,注定不平凡。
面对除春运外全球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活动,诸多明智之士选择宅居家中在电视和互联网上美滋滋欣赏人头攒动,但当你打开朋友圈看见诸多好友、同事在巴黎、桂林、马鞍山分享各种pose美照和多姿多彩的美食的时候,注意克制住自己的逆反心理,对自己说一声,家才是最温暖的港湾。
心向往之,虽不能至。“朋友圈杯旅游摄影展”开幕前夕,已经有高手用5毛钱特效在办公室环游地球了,从伦敦到纽约,只有一闪念的距离,私奔到火星,也只需要修改一个地址。啥玩不玩的,乐呵乐呵得了。群众君不排斥晒,不介意别人晒,围观别人和让别人围观都是天性,有人喜欢潜水,有人喜欢冒泡,想看就互动,不想玩就拉黑,变幻莫测的朋友圈,也就这点事。
最想感谢朋友圈的,应该是景区的文物们。游客朋友们过去的“杂体”书法无处施展,只能镌刻在文物上刷刷存在感,情侣的海誓山盟也只能雕像和城墙作证。现在好了,一张图片,一个定位,谁都看得见,足矣。手机不离手的现代人对朋友圈的依赖程度在假期达到了又一个高峰,这也不禁让人畅想,过去没有朋友圈的旅行是怎样的呢?
中国从来不缺会旅游的人,时间的刻度拨回到没有GPS导航、手机定位,没有动车高铁和飞机的明朝,在江苏江阴这个地方,诞生了一个早期的旅游达人,也就是被后人封为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的徐霞客。他不入仕途,专事旅游,22岁起就在母亲支持下,周游名山大川,以阔大心胸,增广见闻。历时39多年,他的足迹遍及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徐霞客每天坚持写日记,以清新简练的艺术语言记述了其亲身经历和旅途见闻,被后人编成《徐霞客游记》,流传至今。放在今天,他足矣自己开个旅游网站专讲攻略了。当时的徐霞客只能孤身一人穿越江河湖海,其中艰难可想而知,但在没有朋友圈的明朝,他没人分享却仍不甘寂寞,漫游39年,可谓一心旅游,毫无杂念。
随着朋友圈越扩越大,这里实际上已经不单纯是分享生活琐事的地方,而是一个展示又窥视的社交场合。有人需要靠此维持友谊,有人需要靠此秀出生活品质,你不得不接受一些点头之交和点赞之交的繁杂信息,同时,自己的秀也一样被别人同样接受着。鸡汤美文里总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显然把这碗鸡汤端给在各地旅行达人们,一样好喝解乏。
网上有个流传甚广的故事:美国摄影师薇薇安·迈尔终生的职业是保姆,她不为任何人所知地拍摄过10万张照片,并从未想过给别人看,一直到去世后才被偶然发现。她似乎在说,生命首先是自己的,而不是工具。相较于十万次按下快门的快乐,被看见的需要是多么乏味啊。
【没有朋友圈的旅行是怎么样的】 时代进步太快总有人追上有人落下,朋友圈的发明利于沟通,便于分享是件好事,有选择坚守传统,自玩自嗨的也不算坏事。只不过被围观太多总会失去些许理智,围观别人太多难免找不到自己而迷失,只要你知道虚荣和斗气一点都不比旅行和分享本身好玩有趣。你看TVB里的说的多好:做人呐,最紧要开心!
■网友的回复
呵呵。经常旅行。从不发朋友圈。QQ空间有时候会发一些照片。还是过了半年几个月后有空了有心情再发。
- 有没有蕴含许多生活感悟的小故事
- 望京附近有没有啥可以学陶艺的学校
- 经常出差的人怎样找女朋友
-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排名一直这么高,到底有没有水分
- 有没有啥词语让人可以联想到美好
- 嫁妆100万,没有彩礼,男方家出房不加名,合理吗
- 咋看待男朋友愿意给我洗裙子却不愿意写一封情书
- 天堂没有高科技,人间是否已经比天堂先进了
- 自闭儿没有经验写不来欢乐日常和感情戏,可是对主流的只有修炼竞争往上爬的网文也很厌烦咋办
- 温柔是否一种很容易被取代的特质有没有啥特质不容易被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