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程序员这个身份,有多值钱?


双十一|程序员这个身份,有多值钱?
文章图片
双十一|程序员这个身份,有多值钱?
文章图片
题图 | 视觉中国
环球度假区已经成为无数游客的打卡圣地 。
9月20日开业、两天门票抢光、数次上热搜、门票被炒上天价甚至推动旅游网站上飞北京机票搜索量大涨……一时间 , 朋友圈只有两种人 , 一种是去过北京环球影城的 , 一种是没有去过的 。
爆火背后 , 固然有集齐变形金刚、功夫熊猫、侏罗纪公园、哈利波特、小黄人等世界性IP的因素 , 但更本质的是 , 进园游玩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一种标签、一种身份的象征 , 即满足了游客寻求身份认同的需要 。
那么 , 作为新经济下众多品牌所追求的“财富密码” , 身份认同到底是什么?
何为身份认同
所谓身份认同 , 即你无需刻意展示自己 , 而单单依靠“拥有某个标签” , 你就能够成为某种人 , 获得一种归属感、存在感乃至自豪感 。
B站就是利用“身份认同”捕获志同道合年轻人的最成功的商业案例之一 。 B站上有一个影评UP主说 , 影评是让看过这部剧的人 , 不那么孤独的东西 。 无论是观看电影、电视剧、综艺 , 还是UP主们上传的各种视频 , 观众总是希望有人可以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感动、一起吐槽、一起玩梗 。
这不仅仅是一种社交需求的满足 , 更是一种典型的身份认同 。 它代表“我”足够特别 , 与大多数人不一样 , 另一方面“我”有伴 , 有圈子 , 而不是孤芳自赏 。
在品牌营销理论中 , 这种由符号体系所建构的身份认同是企业们追求的最高境界 。 反复消费某一品牌 , 是在获取使用价值之外 , 期望通过拥有品牌logo、设计等符号体系获得身份认同 , 创造出“只要你买XXX , 我们就是一种人”的体验 。
这样一来 , 开始建立、划分出圈子 , 强调“我们和你们的不同” 。 这种不同 , 正是客户所需要的比使用价值更高一级的价值诉求 , 由此而产生的品牌忠诚度 , 则是众多企业梦寐以求的护城河 。
如何建构身份认同
建构身份认同的关键在于圈子的区隔 。 品牌必须制造出一套符合客户身份认同需求的符号体系 , 这就要求品牌方必须对客群有深入的洞察 , 不仅仅要知道客户需要什么产品 , 更要知道客户能够通过品牌获取什么独一无二的价值 。
在产品充沛且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 , 企业很难再通过标准化的产品 , 利用薄利多销的策略来获取利润 。 要在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 , 必然要走上这条深度定制化的道路 。 尤其是在客户体验饱受诟病的金融领域 , 这种转型就更为迫切 。
过去 , 无论是从银行自身出发的以产品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 还是被动式的运营和营销方法 , 都让国内银行的服务很难满足客户需求 。 这种忽视客户需求的做法 , 只适用于快速发展阶段的“跑马圈地” 。 进入存量博弈的时代 , 比拼的是谁更能获得客户的品牌认同 , 谁更能满足客户寻求身份认同的需要 。
因此 , 银行的服务必须是个性化、深度定制的 。 而最容易作为突破口的 , 就是找到某个具体的客群 , 为其量身定制产品和服务 , 在一次又一次的互动中 , 深入了解其个性化的需求 , 慢慢地做出区分度 , 建构起不同于其他品牌的身份认同 。
沿着这种思路 , 我们注意到了浦发信用卡 。 其在10.24程序员节的特殊节点 , 面向程序员群体推出以“同心跨越 , 码动未来”为主题的专属产品和服务 。
程序员身份的崛起
程序员作为一个存量二百多万且快速壮大的职业群体 , 却一直饱受忽视 。 长期以来 , 程序员群体都很少得到品牌方真正的关注 , 也几乎没有一个品牌甚至服务能够与程序员群体建立起稳固的双向联系 。
根据Mob研究院的报告 , 除了一些基础人群画像 , 程序员群体在消费层面主要有3个特点 。
1.程序员一般都理性、务实 , 坚持独立思考 , 所以商家利用虚荣、从众心理的营销手段对他们并不奏效 。 而且他们偏爱建立逻辑框架 , 只要按照程序运行就能实现想要的结果 。
2.他们消费能力很强 。 报告中 , 程序员群体中月入上万的比例在70%以上 , 远远高于全网用户中月入上万的占比 。 与此同时他们的月均消费却仅为5507元 , 支出相对较少 , 消费潜力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