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新冠病毒蔓延全球 , 目前已经导致2亿4000万人感染 , 超过400万人因为病毒导致的肺炎和其他疾病而身亡 , 对全球的经济和未来世界的走向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 随着新冠病毒的世界蔓延 , 有关新冠病毒的“天然-人为”说从未断绝 。
从最朴素的角度出发 , 没人希望新冠病毒真的是“人为”制造出来的 。 如果这场改变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疫情真的是“人造”的 , 背后组织无论多大、多强 , 都会遭致整个世界的唾弃 , 因为这是反人类罪!
然而愿望是美好的 , 现实是残酷的 , “新冠病毒美国中心传播说”获得了有力的证据支持 。 据环球网10月19日报道说 , 一名美国人在社交媒体上 , 公布了以色列情报机构获取的新冠病毒传播证据 。 根据泄露出的情报表格所示 , 在2019年10月的武汉世界军人运动会期间 , 就有不少的美国士兵和其家人感染新冠病毒 。 这个表格极其详细 , 包括这些人的身份、国籍、时间、感染症状等 。 这份文件至少可以表明 , 早在中国爆发新冠肺炎疫情之前 , 美国就已经有相当人数的感染者 , 还“正常”参加国际赛事 。
根据这一观点 , 人们不难怀疑 , 美国是否故意散播新冠病毒 , 并趁着军人运动会快速传播病毒给世界各国 。 虽然目前还没有强有力的决定性证据 , 但如果查查美国的历史 , 故意恶意散播病毒 , 并达成“科学研究”和“战略目的” , 这是美国的“传统艺能” 。
从美国有记录的医疗历史开始 , 美国就进行着大规模的各种非人道的病毒病菌-人体实验 。 美国对这类病毒病菌的武器化研究和使用的历史在上个世纪50年代进入顶峰 。
在1943年 , 美国就开始了现代意义上的生物武器的研究 , 并在美国的马里兰州建立了臭名昭著的德特里克堡陆军生物战实验室 。 该实验室不仅仅进行生物武器的研究和实验 , 还包括工业综合体 , 能够自行建造可供使用的生物战剂 。
在二战结束之后 , 美国开展了“回形针”计划 , 将大量的德国、奥地利前纳粹科学家接回美国 , 协助美国进行相关科技的研发 。 其中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维尔纳·冯·布劳恩等火箭专家 , 更有诸如西奥多·本辛格的生物战专家 。
而日本的731部队在战后也通过莫里桑德森的豁免协议 , 向美国提交了全部实验资料而获得豁免权 , 而此时 , 堪称“兵强马壮”的美国生物战研究中心 , 开始了各类“反人类实验” , 而实验对象 , 不仅仅有外国人 , 甚至还包括美国人自己 。
1950年 , 美国海军发动了“海喷计划” , 美国海军向旧金山市散播了大量的粘质沙雷氏菌和萎缩芽孢杆菌 , 以判断旧金山市在未来可能的生物战当中的抵抗程度 。 为了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 美国海军并没有征求旧金山市市民的意见 , 也没有任何的预警 , 旧金山市民就这样在“美国海军的保护”之下成为了自己人的“试验场” 。
类似的实验在1949年到1969年的20年中一共进行了239次 , 其中有80次使用了所谓的“无毒细菌” , 余下的大多采用所谓的化学品进行测试 。
除了利用无辜的市民进行“低烈度”的实验 , 美国还发挥传统 , 将美国数百万的囚犯当做随时可以利用的“实验体” , 进行高烈度的生物武器实验 。 例如在1950年 , 宾夕法尼亚大学就利用了200个女囚犯进行病毒性肝炎感染实验 。 这些女囚犯后来大多死于病毒性肝炎的并发症 , 并在后来的生活中将病毒交叉感染给其他人 。
对本国的公民尚且如此 , 对于其他国家的人 , 美国的生物战实验更是不可能有丝毫的手软 。 在1946年 ,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在危地马拉进行了著名的“梅毒实验” 。 该实验中 , CDC的研究人员迫使感染梅毒的女性与囚犯和士兵发生关系 , 并对这些感染者进行不同的“治疗”以获得实验数据 。 这场试验除了研究人员 , 其他人都不知情 , 都不知道这个过程当中他们是“感染病毒”和“接受无效治疗” 。 在整场梅毒实验当中 , 一共有至少83人因为梅毒感染而去世 , 死得不明不白 。 直到2010年 , 美国才象征性地给受害者的后代给予赔偿并道歉 , 然而这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 , 当事人大多都已经过世 。
- 上海|“佳士得上海”迁入新址 外滩再添艺术新空间
- 好做|晒武汉3口之家午餐,好吃又好做,花钱不多家人吃得香从不点外卖
- 茶香|为何有些茶,喝起来没有闻起来香?老茶师的“储茶方法”值得效仿
- 保质期|“放得住”的食物营养也会“跑”?一起来听专家解读→
- 柳绵|苏东坡是如何一步一步寻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生命归宿的?
- 齐刀币|山东淄博 战国时期稷下学宫遗址考古取得重大突破
- 降价即爆单,高端新茶饮品牌依然玩得转|一克商评 | 奈雪
- 降价即爆单,高端新茶饮品牌依然玩得转|一克商评 | 小红书
- 火星|这个破旧的狗窝在佳士得拍卖,竟然比天降陨石还贵!
- 哈喇味|你以为“放得住”的食物就万无一失?错!小心营养正在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