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 , 控股股东联想控股5%以上股份的股东为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29.04%)、北京联持志远管理咨询中心(有限合伙)(20.37%)、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6.97%) 。
在薪酬方面 , 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合计29人 , 在公司领取的税前薪酬2020/21财年为9.34亿元 , 人均逾3200万元;而根据期间费用当中“职工薪酬费用”项目部分相加 , 可估算出其职工薪酬费用总额为291.24亿元 , 对应6.3万名员工来说 , 人均薪酬为46万元 。
企业文化层面 , 华为宣称“对外依靠客户与合作伙伴 , 坚持以客户为中心 , 通过创新的产品为客户创造价值;对内依靠努力奋斗的员工 , 以奋斗者为本 , 让有贡献者得到合理回报 。 ”
与此相对应的是 , 华为将自己设置成一家100%由员工持有的民营企业 , 通过工会实行员工持股计划 , 参与人数逾12万人 , 占公司总人数的60%以上 。
与持股计划对应的是华为每年的分红传统 。 据网络传言 , 华为2017年每股分红2.8元 , 2018年每股2.5元 , 2019年每股2.21元 , 2020年为每股1.86元 。 虽然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从未得到官方认可 , 但误差度应该不大 。
在薪资方面 , 华为的待遇一贯在业界也相当有名 。 以2020年为例 , 2020年华为的“工资、薪金及其他福利”一项支出额度为1390.95亿元 , 结合员工人数可估算出人均年收入逾70万元 。
价值观并非文字游戏 , 而是要实打实地通过一系列运营机制予以体现 。 机制效应反映到市场竞争的结果上 , 就是一个企业团队和业务的定力、韧性和成长性 。
【浪潮信息|联想与华为,要哪种未来?】以最典型的智能手机业务为例 。 联想很早就开始做手机 , 2012年国内市场上 , 联想手机一度击败苹果 , “中华酷联”的格局由此形成 。 但是联想并未乘胜追击 , 在自研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 而是选择了“并购”这条捷径 。
2014年初 , 联想集团以29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 , 试图弯道超车 。 随后的结果也为业界所熟知 , 当前的手机市场已经没有联想的位置 。 2020年 , 联想多年的手机业务负责人选择出走小米 。 联想过于“求实”的做法 , 在探寻手机这类新业务的时候 , 则显得有点缺乏长远战略耐性 。
相反 , 华为采取的则是一以贯之的死磕战术 。 华为最早的高端系列手机为P系列和D系列 , 自2012年发布华为D1、2013年发布华为D2 , 仅仅迭代两款机型之后 , 就因设计不合预期而停止生产 , 转而死磕Mate系列 。
Mate系列也并非一帆风顺 , 几经迭代 , 以至于2014年发布华为Mate7的时候 , 华为团队因为预期够低而备货不足 , 不料该款型号一炮打响意外走红 , 才开启了华为智能手机的新时代 。
凭借自研打造的产品力破局 , 其优势便在于捅破一张纸则势不可挡 , 华为自此一路打怪升级 , 当年的“中华酷联”格局 , 迅速变成了“华米OV” 。
对于双方在市场上的表现 , 金明认为:联想作为一家上市公司 , 更看重的是利润指标 , 在手机业务所需要的投入上一直摇摆 , 而华为就没有这个包袱 , 从设计到供应链搭建 , 一步步踏踏实实走 , 最后是企业和员工双双受益 。 用常用的那句老话来说:“当职业经理人为股东干活 , 和当股东为自己干活 , 能一样吗?”
联想和华为 , 从业务布局来看 , 貌似可以相遇在智能物联网时代 , 但越往内核推演 , 已经处于不同的维度 。
华为的开放、妥协、灰度 , 已经助力其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 , 尽管目前处于困难时期 , 但其后劲和长远布局使得其配得上“伟大”二字 。 华为的内部制度和流程已经非常科学 , 而且还在不断自我进化和优化 , 使得其往往可以做到后发先至 。
但反观联想 , 尽管因为疫情等原因 , 近期的财报数字看起来还不错 , 但想发力研发的口号和当下的积累已经不再匹配 , 饱受争议的国内品牌好感度也因为IPO撤回显得更为敏感 , 未来其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 , 也扑朔迷离 。
- 联想|在电脑城几年的工作经历,谈谈对联想电脑的几点认识
- 量子计算机|陈根:量子计算,升级信息时代
- 联想|私有化是联想困局的最佳解决方案?
- 联想|那些说我为联想洗地的人,为何自己不先从所在的无核心技术公司辞职?
- 联想|因为司马南,联想口碑崩了
- 贸易战|联想这些年骚操作不断,到底做错了啥?
- 联想|拆解联想电脑,没有任何一个核心零部件是国产的,塑料壳和螺丝是国产的
- 联想|胡大佬评联想事件,看看司马南如何接招?
- 联想|柳传志和杨元庆并不是罪人,网民的反应过激了
- 联想|司马南与联想之争,发言请用事实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