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不是存在大量过度解读
谢邀。文学作品是以文学创作者的视角被创作出来的,他在一种知性的状态下,接受到外界的闪电般的刺激,这种刺激是短暂的,有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低频率地重复出现。他在创作时也许会想很多,边写边推敲(杜甫型);也许会凭着对文学的“感觉式的把握”即兴、迅速、连贯地创作(李白型)。可以确定的是,文学创作者创作过程中所考虑到的,和语文教科书上赏析的,绝不会完全一致。因为后者是以读者的视角来的,是一种“他者”的身份。就像“你看自己”和“别人看你”的视角的差异,从而导致印象的差异。作者是以感性或知性的状态创作的,赏析者却是以极度理性的状态去解读的,这必然会造成艺术创作者与艺术批评者之间的视角差异。但这种现象很正常,前者是文学的,后者是学术的。曹雪芹能写出《红楼梦》,却不一定能成为红学家;反过来,红学家们能研究《红楼梦》,却写不出《红楼梦》。这并非说明艺术批评和艺术赏析没有意义。要知道,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批评和赏析,会站立在艺术创作理论的高度,客观上会去贴合创作者的主观视角,但也可能会创造写作者没发现过的视角,就如同对作品的内涵进行了拓展性反思和再创造。文学作品被写出来才完成了一半,只有通过不同读者的解读,文学作品才完成了自己的另一半。作家不一定需要读者,但作品需要。每个人类个体都是独特的,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无法完全理解。如果要保证不曲解作者的原意,又要拓展和重新认识作品的内涵,那需要艺术创作理论的高度训练和审美情操的长期、专业的培养。这样才能保证艺术评论这件行为本身是合理的。另外,无论创作者还是阅读者,都应该具备高超的审美修养,才能进入艺术赏析的互动之中。如果一个伪文艺青年写的诗,就艺术水平上看,写得非常糟糕,还以奇葩的解释来自圆其说。而一个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修养的艺术评论家,肯定会把原作者的亲自解释指责为曲解,并给出自己的解释,虽然这作品不是他写的,但我们可以认定,艺术评论家对伪文艺青年的作品的赏析才是正统。这也说明了美学的基本原则和存在基础:美学具有主观的成分,也同时具有客观的成分,创作的美学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一个创作者的艺术审美修养不够,那么即便是他亲自对自己的作品作出解释,这样的解释也可能成为一种性质比较特殊的“过度解读”。只有一个够格的创作者,才会受到艺术评论家的注视,创作者自己的创作视野才有资格,被艺术评论家纳入赏析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并非原作者对自己的作品的解读才是正统。真正的正统既不在创作者,也不在评论者,而在双方的解读行为是否高度贴合美学的一系列客观规律。题主的问题解构下来可分为两点。一,艺术评论是否会曲解创作者的原意?二,语文教科书上的阅读理解是否可信?是否有存在意义?关于第一点,我在上文已经谈完了。接下来谈第二点。既然艺术评论(抽象范畴)这件行为本身是合理的,那么语文教材中的艺术赏析(具体范畴)的方式是否也是合理的呢?或者按题主的方式,是否存在过度解读?我觉得是合理的,过度解读或许会有,但这并不影响它存在的合理性。因为考虑到学生对文学作品本身一无所知,如果不给他们灌输一些学术化的概念,很难把他们领进门,一旦他们掌握了这些基本的、学术性的赏析理论,他们对文学作品的认识就会有一个平台。当他们有了这样的平台,他们中有的人就会觉悟,并发现原先被语文教材灌输的赏析理论的不合理的一面,然后诞生自己的见解。这其实是一个建立标准和打破标准的过程,你只有先建立起一个标准,才能有打破原先标准的基础。不然你一无所知,根本谈不上打破什么标准,因为你事先没有建立起任何标准。有时候你会发现,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会在思想发生剧烈阵痛的青春期选择相信“读书无用论”,教育给他提供了更高的视野和平台,他却反过来批评教育。殊不知,正是他接受了那么多年的教育,他才拥有更高的平台,去重新认识教育。当教育给了你思考的平台,如果你会回过头去反思这个平台带给你的视野是否合理,说明你的学习过程进入了新的阶段。就像过去的你,经过磨练,进化为现在的你,过去的你并不因此该受到现在的你的嘲笑和否定,因为他是你的过去,现在更新了的你不该否定过去的你,一个接受洗礼后的民族也不该否定自己的传统。事物皆有两面性,当今语文教材中的“过度解读”或许存在,你说它机械死板也好,学术味太浓不贴合创作者的原意也罢,我都承认。但同时我也将肯定它带给你的积极的那一面。
■网友的回复
嘿嘿嘿,是不是刚刚考完试,想过来找安慰,当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可以想到很多个段子来回答,抖个机灵什么的是我最喜欢的,问窗帘为什么是绿色的,考官说什么代表生命,希望啊什么的,作者说,窗帘就tm是绿色的。这类的东西我知道的不少,写出来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是按照我自己的想法来说,过度解读的确是有,但是绝对不是很多人想象那么多,至少不算普遍。
当然我也举不出什么例子来说明,单单就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而已,等你真正开始研究这些文字的时候,你会发现,有时候一些作家的想法真的很让你吃惊,就好比李商隐的诗一样,可以说,真的不知道他想说什么,但是却真的有点意思。
这样吧,我这里贴一首自己写的七律(假装是七律),你试试看,是不是觉得没有注释完全看不懂。
望月①(其三)
霜退应觉夜光②凝
【当今的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不是存在大量过度解读】 落花③仍欲伴月①明
犹怪轻雨④催梦尽
一轮清冰满玉瓶⑤
是不是觉得,其实,就是一首讲看月亮的时候的感想的诗?
其实讲的是我在一个早上比较早来到教室,喜欢的女同桌趴在桌子上睡觉,教室只有我们两个人,然后我呆呆地看着,直到有人进来把她吵醒。
①月:女同桌,谐音
②夜光:她的手表是夜光的(突然想到一个笑话)
③花:本人,外号之一
④雨:语,就是说话的声音
⑤整句翻译就是,她醒过来去装水喝,发现没有热水
我打注释之前是不是完全没有想到?你们会觉得这是正常解释吗?肯定不会,所以说,有些时候,一些人的脑回路还真的是捉摸不着的,有时候一些东西也许是过度解读,但是没有作者来说明,谁知道呢?更何况,过度解读的,会被拿出来说,天天传,没有被过度解读的,你觉得哪个作者会闲的蛋疼跑过来说,唉,这个答案深得我心,没有吧。
想起前面那段真的好tm尴尬,还tm写了三首,还有认识的同学关注我的,匿了匿了。
- 怎样阅读历史书
- 中国的四大名著有没有阅读的必要
- 哪一篇语文作文你在很多场考试中都用过为啥
- 高中语文有答题模板吗
- 高中语文刷题能不能提高成绩
- 《GRE阅读制胜法则:多层结构法》这本书咋样?
- 我在班级里当语文课代表,语文老师布置作业多同学们回连着骂我咋办
- 怎样在公司内部定期做阅读分享会
- 怎样高效的阅读计算机专业类书籍
- 当今的法律对于多重人格即精神分裂的人犯罪的判罚真的科学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