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树边羽|和繁体字的“這”,有区别吗?,简体字的“这”


梧桐树边羽|和繁体字的“這”,有区别吗?,简体字的“这”
文章图片
这两个字在意义上没有区别 , 就是将走之底上面的“言”字简化成为“文”字 。 都是作指示代词用 , 和“那”字相对 。
有很多热爱繁体字的朋友 , 总是说繁体字更美、更有意义 。 简体字破坏了中华民族传统汉字的美感 , 特别是建国后的简化 , 简直就是对汉字的侮辱 。 这些朋友一直在呼唤繁体字回归 , 认为繁体字才真正代表中国文化 。
其实这相当不靠谱 。
文字是什么?是语言的载体 。 所以任何文化在发展过程中 , 文字作为工具肯定是越简单、越细致才好 。 因为简单才容易辨别、书写 , 因为细致才不会再和别人交流的时候产生歧义 。
【梧桐树边羽|和繁体字的“這”,有区别吗?,简体字的“这”】举个极端的例子 。 用“0”和“1”做判断的计算机绝对不会在判断上出错 。 因为简单、明白 。
汉字从最初的图形 , 到后来增加笔画、变得复杂 , 是因为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不断发展 , 文字本身的记录不够 , 又没有能力新造字 , 才会越来越复杂 , 代表更多的意义 。 而当白话普及 , 并且打破文言文记录历史文献的壁垒之后 , 文字变多、词组变多、信息爆炸、那么越来越大的信息量就自然要求文字本身越来越简单 。
梧桐树边羽|和繁体字的“這”,有区别吗?,简体字的“这”
文章图片
汉字的繁简化 , 是有它自身的运作规律的 。 我们建国后的汉字简化工作 , 不过是因为扫盲这个政府工作对它的简化加快了速度 。 但是 , 二简字就推行失败了 , 不符合人类交流使用习惯的做法肯定是不能成为通行用法的 。
就好像鲁迅等一干学者呼吁用拉丁语代替汉语一样 , 不现实的激进改造最终肯定失败 。
所以 , 当下的简体字是有存在道理的 , 大陆绝对不会开文化倒车 。
繁、简体并存 , 再慢慢合并才是未来的趋势 。
至于是合并成为简体 , 还是繁体 , 虽然政治形势可能强横一时 , 但最终还是中华文化自己的选择 。
为什么繁简体可以并存?
因为汉字是一种脱离声音和意思的符号 , 这种符号 , 不论繁体还是简体 , 我们不学习 , 都不会使用 , 但是我们只要学习 , 就都可以使用 , 何况只是字形不同 , 声音和意思基本相同 。
就好像一台手动挡的车和一台自动挡的车 , 中国人都能开的 , 只是学习过程不同而已 。
梧桐树边羽|和繁体字的“這”,有区别吗?,简体字的“这”
文章图片
回到“这”字 , 这个字的简化其实和咱们现政府无关 。
这个字由繁到简 , 是民国二十四年 , 即1935年 , 民国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简体字表》确定的 。
新文化、汉字简化一直是文化人在努力推进的事情 , 与国情、政治无关 。
而且当时简化这些汉字 , 其实早在民间已经开始使用 。 也就是说老百姓早就不喜欢写得太麻烦的字 , 而使用了各种“通假”、“假借” , 甚至是错别字的方式来自行书写 。 民国教育部只不过是顺势而为 , 给这些民间简化的汉字正名而已 。
这就好像我们今天的新华词典收入流行了一段时间、有实际影响的网络用词是一个意思 。
这些繁体字的简化 , 是华人信息增量交流的需要 。
而具体到“這”字简化成“这”字 , 估计是受了书法中行书或者草书的影响 , 因为早在王羲之、苏轼等人的书法帖中就已经出现 , 老百姓发现了 , 用了 , 不但更容易书写 , 而且也并不会产生歧义 , 就一直这样流传下来了 。
直到民国教育部定版 。
梧桐树边羽|和繁体字的“這”,有区别吗?,简体字的“这”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