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草|真的那么重要吗?以“五礼”为核心去探析,“礼”对古代社会发展

从古至今 , 中国人就活一个“礼”字 , 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家长就会教导孩子 , 一定要讲文明、懂礼貌并约束个人行为 。 从这个角度来看“礼”是一种道德约束 , 同时也是作为高尚与低劣的重要界限 。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管晏列传》中 , 曾写道:“知己而无礼 , 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 意思是了解我的人如果依然对我无礼 , 那么他还不如一个笼子中的困兽 。 笔者认为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 , “礼”在古代人心目中的重要性 。
早在2000多年前 , 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了 , 礼仪、礼法、礼教对人生 , 以及社会、国家的重要性 。 笔者认为古代社会中的礼仪约束 , 其实已经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 。 无论是高高在上的国家统治者 , 还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平民百姓 , 对“礼”都有敬畏之心 。
“礼”作为古代社会中的道德要求 , 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标准 , 事实上早在旧石器时代时期 , 其实就已经出现了最早的礼仪萌芽 。 只不过人们尚未意识到“礼”的重要性 , 或者说当时的“礼”仅限于原始宗教仪式 。
古代人对“礼”的崇拜与信奉 , 不亚于现代社会中的依法治国 。 虽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 , “礼”只是一种道德层面上的约束 。 但如果深挖“礼”的内涵 , 不难发现它所包含的内容 , 可以用包罗万象来形容 。
精神、思想、行为、道德 , 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习惯与习俗 , 其实都要受到“礼”的约束 。 比如在礼教的束缚之下 , “男女授受不亲”就是对人性的限制 。 战国时期儒家二圣孟轲 , 曾在《孟子·离娄上》曰:“男女授受不亲 , 礼也” 。
事实上古代社会中认同的“礼” , 除了传统意义的行为规范之外 , 其实还是一种境界、责任、教育 。 “礼”的涵义并不是在“礼”出现之后 , 就马上显现出来或受到认可 。 而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 , 经过不断改善、创新、完善 , 还最终形成了约定俗成的礼法 。
1.古代“礼”的萌芽期
公元前517年 , 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 , 对日:“是仪也,非礼也” 。 简子日:“敢问 , 何谓礼?” , 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日:‘夫礼 , 天之经也 , 地之义也 , 民之行也” 。 从这段文言文中可以得知 , “礼”就是约束或束缚老百姓的言行 。
如果深入挖掘古代社会中“礼”的起源 , 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 但由于当时人们并未形成“礼”的认知 , 所以这个阶段只能是 , 有“礼”但却不知“礼 。 大约在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 , “礼”的内涵开始丰富起来 , 原始礼仪也渐具雏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