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末路或妇人之仁:散文总适合呈现失败之美( 二 )

 我们从未将爱当作一门知识来学习

从文言到白话 , 从现代诗到现代散文 , 我们的前辈做了很多努力 , 也对现代散文这一文体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 经年日久 , 我们反而对于形式和修辞产生了审美疲劳 , “迷惑于其高度的语言魅力而走失于精雕细琢的修辞迷宫” 。 (高远东: 《〈荷塘月色〉: 一个精神分析的文本》 , 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第1期 , 页221 。 )这也为我们曾经谈到过的语言的物质性提供了新颖的启迪 。

 

每一个年代都有每一个年代流行的词语、音韵、表达方式 。 用钱锺书先生的话说:“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各有语言天地 , 各行各业以至一家一户也都有自己的语言田地 。 ”(《中国诗与中国画》)尤其是当代语言 , 是可以被喜欢、流传 , 也可以被退流行、被替代的 。

 

互联网加剧了词汇新陈代谢的速度 。 据说 , 仅《荷塘月色》一文就用了26个叠字 , 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用了72处 。 现在的年轻人并不这么说话了 , 用以命名他们感情的词语发生了变迁 。 唯有情本身 , 以及对复杂感情的曲折体验是不变的 。 因为人就是复杂的 , 人格赋形于“情”之上 , 又借由“散文”文体 , 借由汉语的模糊特质 , 最终呈现出心灵世界的奇观 。 我们透过时间的滤镜去观看这一文字的奇观 , 各人能看到的东西也完全不一样 。

 

 


英雄末路或妇人之仁:散文总适合呈现失败之美

资讯频道http://zixun.iweiba.cn/list-1.html

《散文课》 , 张怡微 著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0年8月 。

 

所谓复杂情感 , 有别于单一情感的表现方式 。

 

唇舌间的非黑即白、爱憎分明 , 有没有必要在散文的文体中讨生活 , 实在是可疑 。 而情感矛盾的叠加、正负情绪的交缠、不断流变的情感温度加诸我们观看世界时取景的角度 , 虽不至于是日常生活关注的重心 , 却是一个文学工作者学习感受世界、领悟生命的普遍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