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起义|易中天:农民起义我一个都不会写的( 二 )


中国有句老话:“乱世英雄起四方 , 有枪就是草头王 。 ”兵荒马乱 , 狼烟四起 , 此时自然是枪杆子比笔杆子更能说得上话 。 诚然 , 回溯整个中国史 , 我们可以看到 , 乱世出英雄 , 但未必出思想 。 所以 , 我们对农民起义这件事 , 确实不能评价过高 。
起义之祸
目前学界的普遍观点是 , 农民起义有其自身的合理性 , 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 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 , 具有积极的历史作用 。 然而 , 农民起义也存在着诸多弊端 , 它只讲破坏 , 而没有建设 , 虽反抗剥削压迫 , 但没有建立新的秩序 , 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
农民为何起义?纵观历史上多次农民起义运动 , 我们无法否认 , 封建体制的腐朽是主导因素 。 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 , 统治阶层的昏庸腐朽 , 自然灾害导致民不聊生 , 凡此种种 , 导致了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布衣百姓们揭竿而起 , 混战一方 。
那他们的目标是什么?是推翻旧的统治 , 建立新的政权?恐怕对于那些食不果腹的底层民众而言 , 他们想要的 , 不过是能抗过去这一季的皇粮地租 , 他们只是想活下去 , 仅此而已 。
若是要令农民们从单纯的“抗粮” , 进化到成立武装队伍 , 对抗中央政府 , 那就少不了一个人的领导 。 这个人 , 不仅要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 还要有一定的起步资金 , 最关键的 , 是要有明确的政治目的 。
于是 , 我们可以从历史中窥见 , 农民的确是各种起义的绝对主力军 , 但是 , 农民阶级往往只能依附于其他阶层的领导 。
汉末的黄巾军起义 , 由宗教领袖所领导;隋朝大起义 , 逐渐演化为了为各地贵豪的争斗;唐末的农民起义 , 在黄巢死后就成了军阀们的互相吞并……
在起义中 , 无论农民阶层如何出力 , 都逃脱不掉为他人作嫁衣的命运 , 到头来仍一无所获 。 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 最终却成就了刘邦项羽;东汉黄巾军起义 , 成全了双手沾满黄巾鲜血的群雄;唐代黄巢起义 , 成全了起义叛徒朱温……
放眼世界 , 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 。 农民起义所建立的权力 , 仿佛是天幕上划过的流星 , 总是转瞬即逝 。 自古以来 ,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 , 能够冲击政权的农民起义数不胜数 , 但对农民自身来说 , 坐上最高权力的王座 , 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易中天对于历史的敏锐性 , 从他品读三国的独辟蹊径中 , 就可见一斑 。 从事史学研究的他 , 始终坚持以理性的视角看待历史 , 所以他才能不被农民起义里的悲情所迷惑 , 从而鞭辟入里地陈述出农民起义背后的盲从与破坏性 。
理性眼光
易中天虽是文弱书生 , 但人人皆知 , 他的血液中无时无刻不奔涌着特立独行的反叛精神 。 他身上所呈现出的理性与反骨 , 除了于学术中深耕而得之外 , 还来源于人生际遇对他的磨砺 。
只有历经大起大落 , 才会拥有冷静客观的视角 , 所以易中天看待问题的深度与他人截然不同 。
“仁者见仁 , 智者见智 。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 , 历经千年的风雨涤荡而历久弥新 。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 我们对相左观点的包容度也愈来愈高 。 一千个读者 ,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每个人都有发出自己声音的权利与自由 。
在许多学者的眼中 , 农民起义是对自身命运的积极反抗 , 这样的举措值得世人赞扬 。 可是 , 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 , 世间万物皆有两面性 。 看待问题的角度没有绝对 , 只有相对 。 若永远面向阳光 , 便会看不到阴影 , 从而失去偏颇 , 无法对事件做出客观评价 。
我们无法否认 , 在王朝末年烽烟四起的时代 , 垂死挣扎的底层农民们十分可悲 。 但是 , 在易中天看来 , 农民阶级自身的困苦 , 并不是将社会搅乱如一团浑水的理由 。 如果人人都率性而为 , 烧杀掠抢无恶不作 , 这个世道将变得何其动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