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旷视C计划( 三 )


当然 , 只做软件还是不够 , 因为现实场景下 , 可能现存硬件无法承载最先进的算法 , 同时 , 市场也存在一些尚未开发的硬件空白 。 为此 , 旷视选择了“软”“硬”结合两条腿共同走路 , 除了不断迭代河图之外 , 旷视还研发了系列AI+智能物流硬件产品 , 打造了一个元素丰富的智慧物流体系 。
在这个过程中 , 旷视团队的成长和收获也颇为丰富 。
唐文斌坦诚 , 最开始进入行业确实低估了难度 , 有一点过度自信 , 但随着对行业的不断深入了解 , 自我的认知不断迭代 , 相应的产品、技术、方案包括团队构成也都在不断迭代 。 比如 , 当经手的项目越来越复杂时 , 唐文斌便敏锐意识到 , 团队需要与行业进行更加深度的融合 , 为此 , 他挖来了物流行业老兵徐庆才 。
揭秘旷视C计划
本文插图
徐庆才
基于共同的行业价值认知、徐庆才欣然加入 , 他的加入进一步撬动了更多物流行业专业人士加入 。 这为旷视构筑集技术产品和行业专业人士为一体的团队提供了很大帮助 , 也成为其不断拓展智慧物流业务的重要能力支撑 。
对于一家AI创业公司而言 , 做好不同团队的融合 , 并匹配更好的组织架构是一个全新课题 , 在「深响」面前 , 唐文斌没有回避这个挑战 , 而通过实践 , 他也总结出了三个解决方向 。

  • 首先是行业侧能力 , 即懂行的人是不是够有先锋意识 。 以徐庆才为例 , 其在加入旷视前对智慧物流已有自己的一番思考 , 两三年前自己便提出过类似河图的设想 , 这一能力是双方能够走到一起、合作前行的基础 。
  • 其次是技术侧能力 , 即跨界双方有没有学习能力 , 能否以开放谦逊、实事求是的精神去与行业结合寻找解决路径 。
  • 第三是机制 , 通过互相学习充分交流 , 促进不同团队的融合 , 例如公司内部会定期举行培训 。
得益于坚定的战略目标 , 实践中不断修正、加深的认知 , 以及逐步完备的团队等多重因素多管齐下 , 当前 , 旷视在智慧物流领域已经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玩家 , 目前 , 旷视智慧物流解决方案已经持续落地于鞋服、制造、汽车、医药、快消等不同行业的百余家客户 。 基于河图和AI+智能硬件 , 旷视已经沉积了成熟的系统解决方案 , 这为其拓展更多行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而抽离出单个业务 , 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 , 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上 , 旷视智慧物流的发布不仅是这家公司一个业务线的重大进展 , 也是旷视对外展示其发展前景和商业化落地能力的重要契机 。
它们可以被具化为两个问题:面对AI创业公司过去几年遭遇的商业化能力质疑 , 旷视的想法是什么?智慧物流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回归理性 , 尊重规律
2016年 , AlphaGo与李世石的围棋大战将深度学习这个并不新鲜的学术概念带到了更多人视野 , 以此为起点 , 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AI创业热潮 。
揭秘旷视C计划
本文插图
AlphaGo与李世石对战
本科就读于清华姚班的印奇和唐文斌都是技术的信仰者 , 早在AlphaGo掀起热潮前 , 他们就已将精力倾注在深度学习等最新的技术方向上 , 并在2011年共同成立了face++(旷视前身) 。 由AlphaGo掀起的创投热潮毫无疑问也将旷视裹挟进来——尤其当创始团队本身就带有姚班光环时 。
但是在行业最热的时候 , 唐文斌却喜欢在内部“降温”:“当AI很受追捧的时候 , 我们对内说自己不是AI公司 , 是一家产品公司 。 ”有市场给旷视打上的AI标签在前 , 唐文斌“旷视不是AI公司”的表述让人有点难以理解 , 这需要结合唐文斌对技术的深层思考来理解 。
终日与技术本身打交道 , 唐文斌对技术的理解更为质朴 , 其向「深响」如此分享了自己的理解:技术有时候是阶跃性的发展 , 但技术成长的曲线应该是缓慢上升、突然上升 , 再缓慢上升再突然上升这样的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