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莆田系”加油站:一个比“莆田系”医院更赚钱的生意( 二 )


这只是莆田商人财富的冰山一角 , 更多的资本 , 已在全国形成连锁化经营 。
早些年 , 圈内人士称福建的石油行业投资者为福建油商 , 近几年则统称莆田系 , 由此看来 , 莆田油商已形成品牌效应 。
2017年8月 , 界面新闻发出一篇调查报道 , 引用中国数据网的数据 , 得出如下结论:全国共有加油站9.6313万座 。
其中 , “三桶油”下属的加油站共计4.6037万座 , 占47.8%;民营加油站4.9103万座 , 占50.98% 。
近5万座民营加油站有近4万座(超80%)控制在莆田系手中 。
\"莆田系\"很多加油站集中在偏远地区 , 比如内蒙古 , 贵州 , 云南山区 , 这些地方都是中石化中石油不愿意去的地方 。
目前开的最远的开到了西藏珠峰附近 , 川西卡拉子山口的加油站 , 就是莆田人开的 , 那里海拔4718米 。
一座座小小的加油站 , 硬是在莆田人手中做成了年产值4万亿的生意!
03
石油教父
然而 , 在莆田系加油站崛起的路上 , 有一个人就不得不提 , 也是被称为“石油教父”的林恩强 。
林恩强是谁?对于普通人来说这名字很陌生 , 但是在新加坡的石油业内 , 他们称他为“林OK” 。
新加坡是世界三大炼油中心之一 , 每年有超过5万艘邮轮经过新加坡 , 带着这里的炼油离开港口 , 换回大把的真金白银 。 而传闻这5万艘邮轮都必须经过林恩强 , 他不说“OK”, 你有再多钱也办不到 。
这个说法有没有夸张成分我们不清楚 , 但林恩强的江湖地位是真实无误的 。 所以 , 业内有一句话叫:
“林恩强一声吼 , 东南亚油价也要跟着抖三抖” 。
1943年 , 林恩强出生在福建莆田埭头镇的一个村庄 。 下南洋谋生 , 几乎成了莆田人的传统 , 林父也不例外 。 12岁时 , 他随母亲迁居新加坡 , 读完中二后就辍学跟着父亲出海打鱼 。
其时 , 新加坡已经凭借地理优势 , 有了数十年的石油贸易历史 , 成为亚洲最大的石油贸易中心 。 每天出海打鱼 , 林恩强都能看到不计其数的大小邮轮经过 , 也目睹了“油耗子”们的身影 。
所谓油耗子 , 就是做石油走私生意、赚取中间差价的人 , 他们晚上带着油桶出海 , 天亮前 , 再把盛满原油的油桶带到附近的地下炼油厂 。 虽然做油耗子赚得不多 , 但还是比卖鱼赚钱一些 。
不甘屈服于命运的他选择加入了油耗子的队伍 。 但比起其他“油耗子” , 林恩强更胆大贪心 。
别人一晚上跑一趟 , 他会来回跑两趟 , 甚至三趟 。 仅仅两年时间 , 他在圈内已经小有名气 , 自然也攒下了一笔钱 。
不仅胆子大 , 林恩强的格局还比别人高 。 所谓成功人士 , 往往比普通人多了那么一点眼界 , 多了那么一点改变现实的想法 , 林恩强也不例外 。
做“油耗子”并不光彩 , 受人鄙视 , 而且危险性极大 , 也赚不了大钱 。 当其他“油耗子”在操心怎么多捞点油、带多大桶合适时 , 他已经在盘算建立自己的供应链了 。
20岁那年 , 林恩强升级了“业务模式” 。 他改从油耗子手里收油 , 再拉着油跑业务 。 期间 , 他跑遍了新加坡的运输公司、郊区电厂、建筑工地等需要柴油的企业 。
并创办了兴隆贸易有限公司(即兴隆集团前身) , 从“油耗子”变成了“油贩子” , 正式洗白 。
5年之后 , 他买下了生命中的第一艘油轮——“海狮号” , 载重100吨的油轮 。
30岁出头 , 林恩强摇身一变成了石油大佬 , 开启了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时代 。
20世纪90年代初收购5艘超级邮轮并定制19艘特殊邮轮;1998年通过价值1.2亿美元的一艘中东邮轮一次性购入46万吨柴油 , 更是一举奠定了其在新加坡柴油贸易市场上的霸主地位 。
一次次大胆冒进的行为 , 他都赌对了 。
他所经营的兴隆集团成为新加坡本土最大的私营船主和独立石油贸易商 , 鼎盛时期运营着小到180吨的近海驳船 。
大到31.8万吨的130多艘大型邮轮 , 每年高达140亿美元的石油交易总值与BP、壳牌等跨国巨头在亚洲市场的份额相差无几!
林恩强非常重视对福建籍门徒的培养 , 在“传帮带”的模式下 , 福建油帮得以壮大 , 外乡人也很难进去 , 就连兴隆的普通船员 , 也有很多来自他的老家福建莆田 。
随后 , 就是之前提到的“福建石油帮”(莆田系)在20世纪90年代崛起壮大 , 涌现一批油商 , 更一度成为国内最为强大的民营石油势力 。
林恩强也因此被尊称为“福建石油帮教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