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财经|藜麦助力产业扶贫微型样本:在盐碱地上种出的富裕路

:原题为_第一财经|藜麦助力产业扶贫微型样本:在盐碱地上种出的富裕路。
对于生活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二台镇代家村的村民范兵来说 , 自有记忆开始 , 这里的土地就和很多地方不一样 , 不但土壤颜色发灰发白 , 而且井里打出的水总是带着一股咸味 , 田里的庄稼长势也不旺 , 家里经济总是很紧张 。
不过自从河北省级驻村扶贫工作队带来代家村 , 并从2018年开始带领村民引种和发展藜麦产业 , 小小的藜麦在盐碱地上发芽、成长、结穗 , 不但给范兵家带来了不小的变化;而作为张北县十二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 藜麦产业也给代家村的脱贫致富提供了一套新的解决方案 。
盐碱地上的突破口
代家村位于张北县城以北40公里处 , 这里靠近坝上草原 , 地势平坦 , 但以前却是出了名的贫困村 , 全村常住有110多户 , 但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却有90户之多 。 村里曾经一度空心化严重 , 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 , 村里的常住人口变得以老年人为主 , 这又进一步加剧了村子的贫困化 。
而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 和代家村的实际情况有关 , 当地主要以畜牧业和农业种植业为主 , 种植的大多是莜麦、土豆、小麦等粮食作物 , 但村里多是盐碱地 , 且缺乏水源 , 给农业种植带来很大的困难 。
“南方灌溉大田的麦穗有15-20公分长 , 而在代家村就只能长到6-7公分长”代家村党支部书记郝建虎告诉采访人员 , 当地大田产量较低 , 莜麦一亩地只能收获100-200斤 , 莜麦的销售价一般在1.2元到1.3元/斤 , 遇到年景不好时收入就更低 , 这也成为当地贫困的主要原因 。
2018年 , 毛红领到代家村 , 成为驻村扶贫工作队的第一书记 , 虽然村里也引入了光伏等扶贫项目 , 但调研之后 , 毛红领认为 , 要从根本上实现扶贫从输血到自我造血 , 就需要解决现有的农业经济结构单一且附加值低的问题 , 引种高附加值的农作物 , 而他把重点放在了并不起眼的藜麦身上 。
第一财经|藜麦助力产业扶贫微型样本:在盐碱地上种出的富裕路
文章图片
藜麦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 , 作为一种藜科植物 , 藜麦含有植物里少有的高蛋白 , 其蛋白质含量和品质甚至可以与肉类媲美 , 而且富含人体必需的9种氨基酸、矿物元素和多种维生素 , 糖含量、脂肪含量与热量都属于较低水平 , 因而也被喻为“黄金谷物” 。 更重要的是 , 藜麦具有天然的耐逆性 , 可以在干旱、低温、盐碱等艰苦环境下种植 。
毛红领告诉第一财经采访人员 , 张家口农科院一直在从事藜麦方面的研究 , 藜麦的生长周期100-120天 , 而且可以在盐碱地上种植 , 非常适合张北的气候和水土条件 , 而且从经济效益上 , 藜麦的亩收益也是莜麦、土豆的数倍 , 这也坚定了他要推广藜麦种植的决心 。
推动藜麦种植产业化
由于藜麦对代家村的村民而言还是新鲜事物 ,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 , 2017年 , 由村委会带头 , 在代家村先试种了60亩 , 并且获得了成功 , 亩产达到300斤 , 按照1斤粗米出7两精米 , 一亩地收获了200多斤藜麦米 。
而在毛红领的对接下 , 这批藜麦以18元-20元/斤的价格迅速销售一空 , 一亩地的净收入达到了2000多元 , 让村民看到了甜头 。
代家村驻村工作队队员施明德告诉第一财经采访人员 , 2018年 , 代家村全村的藜麦种植面积就达到了360亩 。 为了让村民能够尽快学会种植藜麦 , 毛红领多次请来张家口农科院的专家来为种植户上课 , 学习藜麦种植技术 , 2018年的种植再次获得成功 , 普遍都收获了240-250斤/亩 。
而为了更好的帮助代家村走好产业脱贫之路 ,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 , 代家村成立了以村级种植合作社 , 并注册了“藜合富”公有品牌 , 免费提供给种植户使用 。 同时 , 在驻村工作队的努力下 , 通过兄弟单位支援建立了藜麦加工厂 , 形成初步产业化基础 。 针对目前藜麦的主要销售区域还在一二线城市 , 代家村的藜麦也采取了有机种植的模式 , 并申请了有机认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