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传记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诗意是一种缓慢的“烧脑”( 三 )

以文学大师为主角的纪录片 , 凭什么吸引不爱读书的人?钱钟书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 , 觉得好吃就行了 , 何必要看生蛋的鸡是什么模样?”即使鸡蛋好吃也大可不必认识母鸡 , 那么连鸡蛋都没吃过 , 又怎么会好奇母鸡?

 

答案可能是 , 这只“母鸡”本身就足够有趣 , 而纪录片又充分地展现了它的有趣 。

 

例如皈依佛教却“酒肉穿肠过 , 佛祖心中留”的诗人周梦蝶 。 一方面他的物质生活简朴堪称艰苦 , 清晨五点半起床 , 用同一块发硬的抹布先擦桌、后洗脸 , 早餐一碗青菜挂面加鸡蛋 , 三个馒头权当午餐加晚餐;另一方面 , 他的精神世界却自由堪称猖狂 。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要的女人必须是完美的 , 世界上只有观世音完美 , 而观世音是不嫁人的 。 ”南怀瑾批:“痴狂中打滚 。 ”他又写:“我可以说是一点条件也没的人 , 却要求完美的对象 , 可说很可笑 。 ”南怀瑾又批:“也知可笑 , 故可作一浪漫诗人 。 ”影片中翻出这本旧日记朗读的陈玲玲女士 , 一边读一边笑得前仰后合 , 为老友的可爱忍俊不禁 。

 


叶嘉莹传记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诗意是一种缓慢的“烧脑”

资讯频道http://zixun.iweiba.cn/list-1.html

周梦蝶日记 , 南怀瑾批 , 《化城再来人》电影截图 。

 

周梦蝶在台湾诗坛早有名气 , 在大陆却寂寂无名 , 作品少有出版 。 直到《化城再来人》上映 , 观众才认识并爱上这个固执、可爱的老头儿 , 进而希望阅读更多他的作品 , 促成了首部简体中文版周梦蝶诗集《鸟道》的出版 。 这是“母鸡”有趣 , 才引来更多人想吃它下的“鸡蛋” 。

 

而叶嘉莹先生虽然早已闻名 , 在大众心中却始终和她传播、创作的古典诗词一样 , 留存着“阳春白雪”一般的形象 , 高雅、美好、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 但《掬水月在手》一片 , 却将镜头拉近 , 展现了她作为“凡人”的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