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诞|李诞收刀,笑果为王( 二 )


2013年 , 赵本山退出春晚舞台 , 这仿佛成为赵本山喜剧时代落幕的的标志 。 同一年 , 郭德纲走进了赵本山曾经上春晚时的休息室 , 意气风发地开启了属于他的喜剧时代 。 此后 , 德云社成为了喜剧市场最瞩目的玩家 。 郭德纲2016年在接受《财经》杂志采访时 , 甚至半玩笑半凡尔赛地说到:“我特别悲哀 , 因为我把这行垄断了 。 我特别理解这种孤独 , 一点意思都没有 。 ”
五年过去后 , 脱口秀蓬勃兴起 , 在年轻群体中的风头有超过相声之势 。 李诞及其笑果文化 , 不仅给国民带来了欢笑 , 也为郭德纲缓解了孤独 。
满头白发的赵本山和他所代表的东北喜剧显然已经无法俘获年轻人了 , 郭德纲虽然打造了德云男团 , 但无法像脱口秀那样与时代天然适配 。 现在 , “喜剧之王”的交接棒似乎已经到了李诞与其背后的笑果文化手里 。
A
上线之前 , 《德云斗笑社》被寄予厚望 。
导演严敏将此前执导《极限挑战》的经验运用到了《德云斗笑社》里 , 按理说 , 《极限挑战》里“赢也是输 , 输也是赢”的套路也同样适用于《斗笑社》 , 没有规则的规则应该会产生不错的综艺效果 , 《德云斗笑社》还配备了强大的外援 , 但问题是 , 德云斗笑社的班底是德云社 , 那群相声演员 , 包括郭德纲 , 综艺感天然不足 。
与《德云斗笑社》相比 , 《脱口秀大会》在班底上天然具备优势——笑果文化的核心成员几乎都是综艺行业出身 。 董事长叶烽与CEO贺晓曦“电视湘军”出身 , 叶烽曾是《今晚80后》的导演 , 李诞、王建国等笑果文化的大部分编剧都曾是《今晚80后》的编剧 , 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脱口秀大会》的内容输出 , 也天然地适应“综艺”的模式 。
尽管说是“天然适应” , 但《脱口秀大会》在制作上产生的矛盾也是火星四溅 。
《脱口秀大会》总导演小红告诉字母榜 , 《脱口秀大会》系列一直在不断做赛制调整 , 第二季《脱口秀大会》时 , 就有演员指着她鼻子骂“你为什么要把一个节目做成比赛” , 但在她看来 , 当时的赛制并不残酷 , 而节目改革势在必行 。
一直以来 , 笑果的综艺节目是编剧中心制 , 要怎么做最终是要符合编剧思维而非节目思维 。 在这种模式下 , 导演很难发挥创作能力 。
当时信心并不强的小红将自己的顾虑告诉了李诞 , 在《脱口秀大会》第三季举行之前的“普法大会&动员大会”上 , 李诞对谭晓虹说 , “那我先讲这个话” 。
他在换了好几次后才找到一跟没干透的马克笔 , 在白板上写了四个字“节目第一” 。 “脱口秀的编剧就是要坚持一些所谓脱口秀的原则 , 而导演们就是要从节目视角出发 , 去挑动这些原则 , 新的想法就在这些磨合过程中产生 。 ”
为确保了“脱口秀”和“综艺”的平衡 , 导演团队与编剧在不断进行博弈与磨合 , 李诞也直言 , “节目第一 , 大家的委屈争吵才有第一 , 节目不好 , 我们只会一团和气地死掉 。 ”
小红说 , 从《脱口秀大会》第三季开始 , 导演与编剧的关系逐渐像铺垫与梗的关系 , “你很难说是段子本身更重要还是前面的角度与铺垫更重要 , 以前是编剧中心制 , 现在这两者各占一半 , 很多好内容都是导演团队与编剧、演员一起聊出来的 。 ”
不少内容从业者将《德云斗笑社》比不过《脱口秀大会》的原因归结为 , 笑果文化在人才与内容创作上在进行“百米竞赛” , 而德云社却陷入了原地踏步的尴尬 。
当德云社“人均初中文凭”、抄袭网络段子被网友群嘲 , 脱口秀表演者们的创作能力得到了广泛认可 。
在脱口秀节目中 , 贴近生活与当下热点 , 赢得观众共鸣 , 是每个演员努力的方向 。 比如第六期 , 呼兰段子中的“消费主义”“直播带货”、何广智提到的提密室逃脱经历 , 都展现了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
“脱口秀天然与生活接近 , 而且是原创内容 , 每年都在跟随大众语境更新 , 这是它的优势所在 。 ”小红告诉字母榜 , 每一期的主题设置她都会参与 , 节目中明面上的主题设置一定要确保贴近演员的真实状况 , 还要符合大众目前的生活状况 , “脱口秀演员聊的话题一定是真诚的、让大众感同身受的” 。 而在节目中聊天场的话题讨论也让小红感受到 , “现在讨论的不仅是行业秘密 , 而是观众能与演员同频共振的话题” 。
脱离时代的创作 , 让德云社始终无法打破桎梏更进一步 。 正如前文所述 , 脱口秀天然贴近年轻人的生活 , 但相声则一直是一个传统的符号 , 不少经典相声所讨论的话题 , 已远不是当下中国年轻人触及的日常范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