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一文读懂特区40年最成功的经验( 二 )

一方面 , 深圳通过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 , 促进了要素的自主有序流动 , 提高了要素配置的效率 , 激发了市场的活力 , 构建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 , 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的奇迹 。 40年来 , 深圳以年均超20%的GDP增长速度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经济发展模式不断迭代 , 实现了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创新密集型发展的转型;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 经济密度位居全国第一 。 深圳从一个“农业县” , 发展成为一个常住人口1300多万的超大城市 。

另一方面 , 深圳通过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 , 形成了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 吸引了各类生产要素向深圳流动 。 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 , 具有“硅谷”的气质 , 多元宽容的文化吸引了大批的人才 , 推动了深圳的创新 。 深圳是国家重要的科技和产业创新中心 ,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 2019年 , 深圳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占GDP比重为4.2% , 等于甚至高于以色列、韩国、瑞士、日本、美国等创新型国家水平;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06件 , 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75万件 , 占全国的30% , 连续16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 深圳民营高科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 企业家创新精神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到2019年 , 深圳培育了7家世界500强企业 , 且大部分是民营企业 , 有28家深圳民营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 39 家深圳民营企业入围广东民营企业100强 。

如何开启改革新征程?

2019年8月 , 中共中央作出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决定 , 要求深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 , 在要素市场化配置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先行先试 , 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 。 这是中央赋予深圳的新使命、新任务 , 深圳要有所作为 , 继续解放思想 , 用好综合授权改革试点 , 率先构建有利于要素自主有序流动的体制机制 , 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

取消对超大城市人口规模的限制 , 加大劳动力配置市场化改革力度 , 着重提高在深圳务工的农民工的市民化程度和水平 , 破解“半城市化”难题 。 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 改革的大方向是逐步剥离附着在户籍上的各种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 ,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 让户籍管理“回归”其人口登记功能和人口信息收集功能 , 把身份证功能定位为人口信息载体 , 在居住地实行“居住证制度” , 方便流入地政府管理流入人口 , 为其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 。

深圳作为全国人口超过千万的超大城市 , 其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经济承载力都还有进一步扩展的空间 。 一方面 , 建议在“十四五”规划期间 , 取消深圳人口规模总量的限制 , 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 尽可能地吸收更多的外来人口到深圳就业、创业和发展 , 为全国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作出更大贡献 。 另一方面 , 鉴于深圳市常住人口中非户籍人口占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建议将中央政府财政资金、建设资金、用地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的“三挂钩”政策扩展为与城镇常住人口的增长相挂钩 。 与此相对应 , 深圳应积极探索以常住人口为基本公共服务的新型“人口管理”制度 , 淡化户籍福利 , 以居住证为载体 , 实现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

全面推进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 , 着重解决深圳历史遗留的土地市场的违法建筑问题 , 对不同产权主体给予同等保护并赋予其同等入市的权利 , 实现房地产“二元市场”并轨 。 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的重点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 赋予不同土地供给主体平等的法律地位 , 这涉及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等一系列相关的国家法律的修订 。 深圳虽然实行了全域土地国有化 , 从理论上说只有一个产权主体 , 但由于农村城市化历史遗留的土地问题长期未得到妥善解决 , 事实上仍存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合法入市问题 , 包括原村集体和原村民的非农建设用地、征地返还和安置用地以及宅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