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一文读懂特区40年最成功的经验

【经济特区40年@治理现代化】

10月14日上午 ,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广东省深圳市隆重举行 。 40年来 ,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试验田” , 深圳在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方面积极探索 , 基本形成了有利于企业家创新的要素市场体系 , 为全国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 那么 , 特区成立40年 , 最成功的经验和鲜明的特征是什么?进入新时代 , 深圳又如何开启改革新征程?

最成功的经验与鲜明的特征

土地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 。 作为财富之母的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 , 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 1987年 , 深圳率先实行国有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改革 , 公开拍卖了一块国有土地使用权 , 这在当时还被视为“违宪”的行为 , 因为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 , 土地归国家所有 , 不得出租 。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 深圳开启了我国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改革 , 打破了过去单一行政手段划拨土地和无偿无期使用的制度 , 创立了以市场化手段配置土地的新制度 。 深圳的这个改革对全国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影响深远 。 1988年 , 全国人大修改了1982年宪法的有关条款 , 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 这就从法律上肯定了深圳的改革 , 促进了全国土地使用权市场的形成 , 推动了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发展 。

劳动力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 。 在上世纪80年代建立深圳经济特区之初 , 深圳就打破了“大锅饭”的用工制度 , 实行企业用工市场化招聘 。 一方面 , 深圳通过引进外资发展经济 , 吸引大量的农民工到深圳“打工” , 这就打破了城乡劳动力市场分隔的状况 ,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流动 , 形成了规模巨大、城乡融合的劳动力市场 。 目前 , 在深圳大约有600-700万的农民工 。 另一方面 , 深圳率先改革了劳动人事体制和干部管理体制 , 通过实行市场化招聘 , 建立了有利于劳动力和人才流动的市场化制度 。 1993年 , 深圳市人大通过《深圳经济特区劳务工条例》 , 成为全国第一部保护非户籍劳动者的法规 。 2010年 , 深圳启动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孔雀计划” 。 深圳通过劳动力要素市场的改革 , 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人才和劳动力 , 促进了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 。

资本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 。 金融是经济运行的血液 。 深圳大力改革金融体制 , 通过资本要素市场的培育 , 建立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外汇交易市场、股票交易市场和风险投资市场 。 1985年 , 基于外向型经济企业对外汇需求较大 , 深圳成立外汇调剂中心 , 这是对我国外汇市场化改革的重大突破 。 1990年 , 深圳证券交易所试营业 。 1999年 , 深圳市政府成立创新投资公司 , 发展风险投资市场 。 2004年和2009年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了中小板和创业板 , 为有潜力的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机会 , 成为孵化科技型、成长型企业的摇篮 。 深圳不仅建立了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 也建立了多层次的产权交易市场 。

技术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 。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 技术是重要的生产要素 。 深圳从产权激励制度开始改革 , 建立了一个有利于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技术要素市场体系 。 1987年 , 深圳颁布《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 , 吸引了一批科技人才在深圳创办民间科技企业 , 其中就包括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 。 1993年 , 深圳产权交易所成立 , 2000年改制为产权交易中心 , 面向国内外和各种经济成分进行产权交易 。 1999年 , 深圳举办第一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 建立了我国重要的技术要素交易市场平台 。 2013年 , 深圳启动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 降低了市场门槛 , 为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

总之 , 40年来 , 深圳经济特区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效 , 概括起来 ,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