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身上的虱子咋来的?为何现在基本看不到了?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哺乳动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身上的虱子咋来的?为何现在基本看不到了?】
小时候 , 笔者对于身上、头上长虱子的印象非常深刻 , 至今仍有很多受此困扰的记忆片断 , 时不时地迸出来 , 勾起那时候对于农村及田园生活的回忆 。 记得在上小学时 , 奶奶隔三差五就会从她的针线筐里 , 拿出来一种叫“篦子”的工具 , 叫我伏在她的腿上 , 在我的头上来回地梳理 , 每每这时总会从篦子上发现虱子 , 个头有大有小 , 有的肚子里吸满了血液 , 身形笨拙;有的个头很小 , 爬行速度极快;有的还处于卵的阶段 , 白白的 , 老人叫它们“虮子” 。 现在回想起来 , 那种滋味真是无比的酸爽 。 为什么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 人的身上和头上会有那么多虱子呢?
从动物学的分类来看 , 虱子隶属于原虱目 , 全世界共有种类约3000种 , 通常寄生于人体和哺乳动物和鸟类等动物的皮肤表面 , 靠吸食血液为生 , 而寄生在人体上面的虱子为人虱科类 , 一般体型很小 , 约为0.5-2毫米之间 , 根据寄生在人体部位的不同 , 又分为头虱、体虱和阴虱三类 。
据有关机构研究表明 , 虱子的进化历史非常漫长 , 可以追溯到早期哺乳动物和鸟类刚登上历史舞台的5000万年左右 , 随着恐龙的灭绝 , 哺乳动物开始在地球上兴盛起来 , 到2500万年前时灵长类动物的出现 , 为虱子的进化提供了更为充足的寄生条件 , 主要是虱子可以从灵长类等高级动物的血液中 , 来获取必须的特定维生素 , 另外又为一种可以在虱子体内寄生的特殊细菌提供“舒适”的环境 。 特别是2500万年以来 , 灵长类动物不断进化 , 随即人类祖先的出现 , 这种特殊的共生细菌 , 在人类与虱子之间形成了三者的共生关系 , 即使人类不断进化 , 虱子也不断进化 , 这种共生细菌始终如影随形 。
从虱子的习性来看 ,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 , 虱子逐渐形成了对温度、湿度和光照异常敏感的生活习性 , 而哺乳动物和鸟类等寄生对象的体表 , 则越来越符合它们对环境的需求 。 包括人类在内的寄生对象的体表 , 温度都在35-40摄氏度之间 , 湿度适中 , 而且有着毛发或者衣物的遮蔽 , 起到很好的防光、防水和防光线直射等作用 , 是虱子生活、栖息和繁殖的理想场所 , 一旦因为某些原因 , 虱子离开了寄生环境 , 如果没有及时找到新的宿主 , 那么很快虱子就会死亡 。
从人类体表虱子的来源来看 , 最初肯定是从其它哺乳动物或者鸟类的身上迁移而来 , 毕竟人类祖先出现的时间 , 要晚于其它哺乳动物和鸟类 , 当人类祖先从事捕猎、种植、驯养等活动时 , 不免会与体表已经拥有虱子的动物相接触 , 从而将虱子引入人类社会 , 从而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化进程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 。
在生产力较低、卫生观念不发达的古代和近代 ,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这段漫长的时间内 , 人类的活动范围、发展强度、周围环境卫生条件等 , 还都没有对虱子的寄生环境产生实质性改变 , 人类之间的相互交流、人与动物间的相互接触等 , 都会为虱子的传播提供便利条件 。 同时 , 人们对身体、头部的清洁、养护以及对衣物的洗涤频次 , 还远远没有达到现在的程度 , 再加上居家环境和房屋周围的卫生条件不佳 , 虱子一旦寄生 , 很难彻底的清除 。 特别是被称为“虮子”的虱子卵 , 附着性很强 , 更难以从头部和衣物上清除 。
- 哺乳动物|为什么自然界没有大量酒精供摄入,人类却进化出了可以分解酒精的酶?
- 哺乳动物|世界上哪种动物的心脏最强壮?
- 哺乳动物|人类为什么失去了“丁丁骨”?这种进化是退步,还是优势?
- |上世纪,罗布泊出现无法用地球科学解释的不明生物,彭加木从此失踪
- 哺乳动物|10个冷知识,那些很少有人知道的世界之最
- 哺乳动物|正是因为这几种生物,有它们的存在,亚马逊才被叫做人类禁区?
- |上世纪经常发生的神秘失踪事件,真的是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吗
- 哺乳动物|人类为什么没有一副好皮毛?不能全怪择偶观,和进化也有关
- |为啥现在越来越多人怀念七八十年代的生活?明明物质那么匮乏
- 科学家|上世纪最大骗局:90年代的“水变油”事件,连科学家都骗过,牟取暴利上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