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性侵指控“反转”之后,我该相信谁?( 四 )

《千夫所指:社交媒体时代的道德制裁》 , [英]乔恩·罗森 著 , 王岑卉译 , 九州出版社 , 2016年10月 。

 

即使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说被认为漏洞百出 , 乔恩·罗森依然在《千夫所指》一书中指出勒庞的学说正在社交媒体的时代“借尸还魂” 。 在勒庞眼中 , 与理性相对立 , 群体激昂的情绪是极为危险的事物 。 而在“反转易出现 , 出现易伤害”的现实图景面前 , 面对频频出现的性侵指控新闻 , 似乎“共情”同样成为了一件值得打上问号的举动:如果事实很容易被颠覆 , 我们与一个虚假的受害者共情岂非毫无意义?如果错误的信息很容易引发网络暴力 , 我们强烈的共情是否会沦为帮凶?

 

这种“共情”在当下的网络舆论中遭遇的质疑与污名化 , 很可能是社交媒体环境下频繁发生的新闻反转带来的更值得警惕的威胁 。 在一些性侵指控出现反转迹象后 , 知乎、微博都有相关话题开始热议各类新闻反转现象 , 其中“不再相信任何受害者”、“状告他人性侵者越来越应该被警惕”的说法屡次被提及 。 亦有网友指出 , 这类事件已经让他们对性侵受害者的信任越来越低 , 也越来越对此类事件投入感情然后被欺骗感到厌倦 。

 


当性侵指控“反转”之后,我该相信谁?

资讯频道http://zixun.iweiba.cn/list-1.html

《真相至上》(Nothing But the Truth , 2008)剧照 。

 

在《新闻的骚动》中 , 阿兰·德波顿曾经如此形容人们看新闻时的心态:“一场饥荒 , 一座洪水淹没的小镇 , 一个在逃的连环杀手 , 一届下台的政府 , 某经济学家对明年救济人口的预测——这样的外界骚动也许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 好以此换取内心的平静 。 ”这个颇带调侃的描写将人们与新闻的关系刻画成了观众与舞台的关系 , 而这一关系正在当下上演:性侵新闻发生之后 , 它被预期为一场真相不明、等待反转的闹剧 , 而非一次值得投入精力和感情去关注的公共事件 。 在不再扮演一个义愤填膺的共情者之后 , 许多人也在逐渐选择成为一个冷眼旁观或是消费“新闻反转剧”的看客 。

 


当性侵指控“反转”之后,我该相信谁?

资讯频道http://zixun.iweiba.cn/list-1.html